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岭锡矿区成控矿规律分析

云岭锡矿区成控矿规律分析

永德县云岭锡矿区成控矿规律分析及找矿方向
1.前言
云岭锡矿区是永德县境内锡矿最丰富的矿区,在该成矿带上主要矿床(点)有轻木林锡矿、云岭锡矿、杨梅山锡矿、芭蕉林铅锌矿、忙回锑矿、垭口锡矿、中山锡矿等,目前控股公司在该区内已经整合二个矿山和一个探矿权,因此,加强区内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综合研究,总结区内的成控矿规律,厘定出找矿靶区,对于下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及矿山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2.矿区地质简况
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保山~永德褶皱束之南段,秀塘山与水磨河两大断裂之间,区内构造比较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总体呈北东向,控制了全区构造格局,次为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其中北东向蚀变花岗岩带与成矿关系密切,在带内多组构造交汇部位常形成富锡矿体;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以云岭岩体为代表的酸性花岗岩,该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状花岗岩及少量的二长花岗岩等,在岩体内接触带和岩体接触带形成以高温矿产为主的锡多金属矿。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储家山组(∈?C)和侏罗系
及第四系地层。

下古生界寒武系?储家山组(∈?C):分布在矿区西部,原岩为一套砂泥质岩石一碎屑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微晶片岩、硅质岩、绢云二云微晶片岩组合为主的地层,呈北东向展布,以向东倾。

厚度>200米。

中生界侏罗系中统(J
):分布在矿区南东部,呈北东向展布,向东倾为主,
2
岩性为灰白色、紫红色砾岩、砂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夹灰岩。

2花岗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0米。

与γ
5
第四系:由砾石、砂土、粘土和腐植土层等散堆积物组成,厚度一般厚0.5~2米,个别厚达20米。

2.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近东西向这二组断裂构造(如图1)。

北东向组:是区内的主要断裂构造,总体倾向东,断裂产状一般为120°∠50~85°,带宽约4~80米,走向长度超过3000米,矿山控制带长已经超过2000米,在该断裂带内出现大量的毒砂矿化、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钠长石化、深褪色蚀变等,在该带内如果有其它组的次级构造的配合极容易形成锡矿体,是区内的主要含矿构造,目前矿山发现和开采的地质储量的90%以上是产于其中。

近东西向组: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南部,产状为70°∠50°,断裂带宽1~3米,长度100~300米,破碎带以硅化、电气石化发育为特征。

2.3 岩浆岩
2)为主,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以燕山早期的花岗岩(γ
5
状花岗岩,少量的二长花岗岩及蚀变二长花岗岩等,为一不规则的岩株,大致呈北东40°方向延伸,长约28千米,宽0.5~6千米,脉岩延伸方向受次级断裂控制,在电气石石英脉及蚀变二长花岗岩中有锡矿体产出,与矿化关系密切;自东往西,岩石粒度由粗变细,矿区内以中细粒花岗岩为主,在硅化、钠化、电气石化等蚀变作用强烈地段形成蚀变花岗岩并伴随着较广泛的锡矿化,从而形成区内最主要的蚀变二长花岗岩+电气石~石英脉锡矿床类型。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毒砂矿化、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钠长石化、褪色蚀变等,其中毒砂矿化、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与矿体关系密切。

图1 云岭锡矿构造纲要图
2.5 矿床特征
云岭锡矿区位于云岭锡成矿带中段,锡矿体主要产于片麻状花岗岩中北东向的蚀变二长花岗岩带断裂带中,完全受控于蚀变带内次级构造的影响,呈囊状或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蚀变二长花岗岩带一致,是典型的蚀变二长花岗岩+电气石~石英型锡矿床,该矿床类型是区内生产和寻找的主要矿床类型,目前区内探明和开采储量的90%以上是该矿床类型,金属矿物主要为锡石,呈浸染状、细脉状、斑点状、小团块状分布,常见电气石石英型富锡矿脉穿插,锡矿化与电气石化、硅化关系较密切,锡石晶体粒度0.1~l毫米左右,个别锡石单晶大者呈晶簇状,单晶直径可达10~20毫米,锡石为红褐色、灰白色及少量无
色锡石,轻木林锡矿目前控制V
2号、V
3
号、岭锡矿控制的V
17
号三个主矿体即是其
典型代表;在区内片麻花岗岩中同时也存在电气石~石英脉锡矿床类型,从当
前众多民采坑揭露矿体情况来看,该矿床类型的矿体规模极小,难以被生产开采利用,在此不对其作过多叙述。

3.成控矿规律分析
3.1 控矿特征及成因类型分析
根据矿山大量生产工程揭露矿体情况表明,区内现有探明地质储量90%以上的矿体是产于走向北30°东、倾向南东、倾角50~85°的蚀变二长花岗岩断裂带中,该蚀变带宽数米至几十米不等,走向长超过3公里,具有明显的蚀变二长花岗岩控矿地质特征,这是区内主要控矿因素之一,同时矿体的规模大小、空间形态、品质等则完全受控于蚀变带内次级构造的影响,因此次级构造的配合是形成矿体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例如在蚀变花岗岩带内裂隙、节理等构造呈“井”字型、呈“*”字型、呈“×”字型纵横交错或在一定距离内节理裂隙大量平行密集产出时,毒砂矿化、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褪色蚀变就强烈,往往就会形成品位相对较高、厚度相对较大的矿体(如图2),而在无次级构造的蚀变花岗岩带内,则一般不会形成矿体,具有明显的蚀变带+带内次级构造的控矿特点,二者缺一不可,是典型的“蚀变二长花岗岩+电气石~石英脉锡矿床类型”。

3.2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从目前轻木林生产区和云岭生产区生产揭露矿体情况来看,矿体在空间上
表现出以下规律:
轻木林生产区:蚀变二长花岗岩断裂带主要集中在1750米中段以上,其中1780米中段毒砂矿化、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褪色蚀变最为强烈、揭露蚀变带走向延伸最长超过800米、宽度最大平均达数十米、形成的矿体规模也最大,在1740米中段则蚀变带走向延伸变短约400多米、宽度变窄平均数米、矿体规模小,而在1650米中段目前还没有揭露到蚀变二长花岗岩带。

在云岭生产区:蚀变二长花岗岩断裂带主要集中在1720米中段以上,其中1740米中段毒砂矿化、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褪色蚀变最为强烈、宽度最大(最宽处达20米)、形成的矿体规模也最大,1720米以下则蚀变带宽度变窄(最宽约8米),在1700米及1680米中段大量的坑探工程只揭露到零星的小矿点。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在向下延伸方向上无论是断裂蚀变带还是矿体均表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区内蚀变带在走向上呈现出“膨胀-缩小-膨胀-缩小”的特点,因此,不排除其在倾斜延伸方向上亦存在这一变化规律。

4.找矿方向
根据上述成控矿规律总结可知,区内找矿的重点是寻找类似于已知的其它蚀变带,寻找和发现类似于已知的蚀变带可以实现区内资源储量的倍增,但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和一些关键性工程的揭露表明,类似的蚀变带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区内的找矿重点就应该放在对已知蚀变二长花岗岩断裂带的“沿带”和“探底”上,即着重对已知蚀变带在走向上和倾斜上的有效控制和探清,从而达到找矿的目的,结合矿区的生产实际在矿体走向上重点就是对北段、南段及中部这三处空白地段的有效控制(如图3),在倾斜延伸方向上就是重点对1650中段以下深部进行有效控制,以期扩大找矿效果,增加矿山资源储备。

图3 云岭锡矿下一步重点找矿方向示意图
5.结束语
本文是在工作中,通过对现有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与实际开采揭露情况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在2009年指导轻木林生产区1780中段承包人找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在区内成控矿规律的认识上,形成了共
识,为区内找矿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