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
重症肌无力: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呈波动性肌无力。
晨轻暮重。
Horner症:典型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一般约2mm,瞳孔散大肌麻痹)、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轻度内陷(眼眶肌麻痹),可伴患侧面部无汗。
TIA: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神经功能障碍。
Hunt综合症:膝状神经病变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外,还可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郭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患侧表情肌瘫痪,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
伴有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腮和吹口哨漏气,颊肌瘫痪可使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多为单侧性,双侧见于格林巴利综合症。
Wallenberg综合症(延髓背外侧综合症):脑干梗死最常见类型。
导致晕眩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Horner症(下行交感神经县委受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疑核受损);同侧小脑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
Jackson发作:放电沿大脑皮层运动区分布逐渐扩展,临表抽搐自对侧拇指沿腕部肘部和肩部扩展。
肌无力危象:常因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引起,注射腾喜龙后症状减轻可证实。
肺部感染或大手术(包括胸腺切除术)后常发生肌无力危象,呼吸肌无力、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者易吸入口腔分泌物导致危象。
应维持呼吸功能、预防感染,直至患者从危象中恢复。
反拗危象:抗胆碱酯酶药量不敏感引起,腾喜龙试验无反应。
应停用抗胆碱酯酶药,输液维持或改用其他疗法。
运动型失语(Broca):口语表达障碍突出,呈非流利型口语,病变位于优势半球Broca区以及相应皮质下脑室周围白质。
感觉型失语(Wernicke):口语理解严重障碍最突出,呈流利型口语,病变位于优势半球Wernicke区命名性:命名不能为突出特点,常描述物品功能代替说不出的词,病变位于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或颞枕交界区。
完全性失语:所有语言功能均严重障碍,病变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面积病灶。
脊髓半切综合症: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障碍以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触觉保留。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深感觉小时,如脊髓外伤。
痉挛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硬瘫。
肌张力增高,中央前回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皮质束(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病变所致。
弛缓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周围性瘫痪、软瘫。
肌张力降低,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三偏症: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
Weber综合症: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Millard—Gubler综合症:病灶侧外展神经、面神经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舌下神经瘫,脑桥基底部外侧病损。
铅管样强直:帕金森病人肌强直,如关节被动运动时始终保持阻力增高称为~。
齿轮样强直:帕金森病人肌强直,如肌强直与伴随的震颤叠加,检查是感觉在均匀阻力中出断续性停顿称~。
Tood瘫痪:癫痫部分运动性发作若发作后遗留暂时性(半小时至36小时内消除)局部肢体无力或轻偏瘫称~。
难治性癫痫:有些患者经两年以上正规的抗癫痫治疗,尽管试用了所有主要的抗癫痫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且已达到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但每月仍有4次以上发作称为~癫痫持续状态: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不自行停止。
去皮质综合症:患者无意识的睁眼闭眼,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自发言语及有目的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常有病理症。
因脑干上行网状即或系统未受损,保持觉醒—睡眠周期,可无意识的咀嚼和吞咽。
见于缺氧性脑病等导致的大脑皮质广泛受损。
急性意识模糊状态:表现嗜睡、意识范围缩小、常有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错觉可为突出表现,幻觉少见。
谵忘状态:较意识模糊严重、定向力和自知力障碍,不能与外界正常接触,常有丰富的错觉、幻觉,形象生动逼真的错觉可引起恐惧、外逃成伤人行为。
急性谵忘状态见于高热或药物中毒,慢性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无动性缄默症:患者对外界无意识反应,四肢不能动,出现不典型去脑强直姿势,肌肉松弛,无锥体束症,无目的睁眼或眼球运动,觉醒—睡眠周期保留或呈过度睡眠,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体温高、心率或呼吸节律不规则、多汗、尿便潴留或失禁等。
为脑干上部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及前额叶—边缘系统损害所致。
闭锁综合症:由于双侧皮质脊髓束及皮质延髓束受损,导致几乎全部功能丧失,脑桥及以下神经均瘫痪,表现为四肢瘫,不能讲话和吞咽,可自主睁眼或用眼球垂直活动示意,看似昏迷,实为清醒。
黄斑回避:视中枢病变中心视野长保留,视力可大致正常称为~,可能由于黄斑区纤维投射至双侧枕叶视皮质。
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存。
不自主运动:是患者意识清醒时出现不能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出现形式多样,一般在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停止,为锥体外系病变所致。
共济失调:是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可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不名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的剧痛。
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组成,是可以挽救的。
(坏死区由于完全性失血导致脑CELL死亡,但~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供,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分水岭脑梗死:是相临血管供血区分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也称边缘带脑梗死。
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遗传易感个体和环境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疾病。
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与加重间波动,开期长伴异动症,与服药时间、血药浓度无关,处理较困难,可试用DA受体激动剂,控制型息宁可减少波动效应及用药次数。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
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弛缓性肌无力或麻痹发作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发作时可伴血钾水平异常,发作间期肌力无常,可分为三型: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血钾型,低钾型最常见。
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发作时间在72小时以上,但其间可有短于4小时的缓解期。
腔隙性脑梗死: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于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型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CELL移走形成腔隙。
假性球麻痹:咽部感觉及咽反射存在,无舌肌萎缩和震颤,常有下颌反射掌劾反射亢进,强哭、强笑等,为双侧大脑皮层上运动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
延髓麻痹:即球麻痹,是常见的咽喉肌和舌肌麻痹综合症,可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及核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及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
扳机点:三叉神经痛者病侧面部有敏感区,触及可诱发疼痛发作,称为~Bell症:周围性面瘫患者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Fisher症:GBS变异型,表现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跌倒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
痫性发作:是脑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引起的短暂脑功能障碍,通常指一次发作过程,患者可同时有几种痫性发作。
癫痫大发作简、大发作:常见发作类型,主要表现全身肌肉强直和痉挛,伴意识丧失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大多发作前无征兆,部分发作前一瞬间可能有含糊不清或者难以描述的征兆。
典型失神发作、小发作:儿童期起病,青春期前停止。
特征表现是突发短暂意识丧失和正进行的动作中断,双眼茫然凝视,可伴简单自动性动作,一般不会跌倒,事后对发作全无记忆。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症,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
不自主运动:是患者意识清醒时出现不能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表现形式多样,一般在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静止,为锥体外系病变所致。
丛集性头痛:是较少见的一侧眼眶发作性剧烈疼痛,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
一个半综合症:桥脑尾端被盖部病变侵犯PPRF,引起向病灶侧凝视麻痹,若同时累及对侧已交叉MLF上行纤维,使同侧眼球也不能内收,仅对侧眼球可以外展脊髓休克:脊髓严重横贯性损伤急性期呈现脊髓休克,表现损伤平面以下呈迟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症不能引出和尿潴留等,一般持续2~6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和反射性排尿等。
进展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在48小时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核性眼肌麻痹:眼运动神经核病变长累及邻近结构,常见于脑干血管病、炎症和肿瘤病变。
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病变引起眼球协同运动障碍。
中枢(核上性)眼肌麻痹:为皮质侧视中枢兵变引起向病灶对侧(偏瘫侧)凝视麻痹,表现向病灶侧共同偏视,刺激性病灶使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Foville症:病灶侧外展神经瘫,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对侧偏瘫,为脑桥基底部内侧病损。
Jackson症:病灶侧周围舌下N瘫痪对侧偏瘫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损,多因脊髓前动脉闭塞。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发作性短时间记忆丧失,持续数分至数十分钟,病人对此有自知力,伴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正常。
(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颞叶内侧、海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称自发性SAN。
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出血流入蛛网膜为继发性SAH。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HSV引起的CNS病毒感染性疾病,是散发性致命性脑炎最常见病因。
HSV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性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可有运动迟缓和肌强直,震颤不明显;早期出现姿势步态不稳和跌倒,核上性眼肌麻痹,常伴额颞痴呆,假球性麻痹、构音障碍及锥体束症,对左旋多巴反映差。
角膜色素环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突出的非视神经系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