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
(二)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
(三)了解三角形的按角分类
(四)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学情分析
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我们在小学就已经熟悉的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构造较为复杂图形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后安排了本教材的内容,它既是对以前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观察几何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做三角形,使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复杂.
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请学生带着一个谜语(三个头,尖尖角,我们学习少不了)欣赏一组图片,引出课题。
三角形的概念提出
1.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3条白纸带,让学生动手拼一个三角形,并展示在黑板上,并说说是怎么拼出来的?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可由学生完成,教师加以完善)“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2.在拼三角形的同时,有2组同学的纸带因为长度不符合组成三角形的条件,所以没办法拼出三角形的,就让他们把不完整的三角形也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三条纸带不能拼出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拼三角形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的概念的得出,安排2组学生不能拼出三角形,为后面“三条线段满足任何两边之和才能组成三角形”做铺垫。
三角形的表示.
1.为了区分黑板上的四个已经拼出的三角形,我们可以给每个三角形取个名字,怎么表示?选择第一组的三角形为例,示范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符号表示“△ABC”,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2.请另外三组的学生为自己的三角形取上名字,并表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命名的意义,并让他们为自己拼出的三角形命名,体验到从中的快乐。
三角形的三要素
顶点,内角,和边(边的两种表示方法),说清楚对边和对角之间的关系。
应用结论,拓展提高
帮小慧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慧要做一个三角形,现有5cm和8cm的木棒, (1)她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做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3)你认为小慧需要准备多长的木棒才可以呢?(4)如果要求第三根米棒的长度是奇数,那么小慧有几种选择?由学生回答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到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我的收获是……多个学生补充回答
我还有……的疑惑,写在学习稿的后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