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利针疗法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圆利针疗法?一:概要:1、圆利针疗法的发明。
(1)痛点斜刺法——卢鼎厚教授(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学教授)。
疗法特点:痛点斜刺后,疼痛立即消失。
疗法缺点:多数疼痛点针刺后没有减轻。
机理:粗针对软组织进行有效的挤压,使肌细胞内部结构迅速地排列组合。
(2)反阿是穴疗法——张文兵老师。
疗法特点:不在痛点斜刺,在痛点的两端针刺,比如说疼痛在肌肉的中点,反阿是穴在肌肉的两侧。
疗法缺点:反阿是穴不好找。
2、古代九针中的圆利针针形的启发。
古代圆利针形类似一支毛笔,前端尖中间膨大、尾部小,长寸。
总结:1、通过以上(1)(2)点我们知道肌肉软组织在起点、中点、止点上针刺均有效。
2、古代圆利针针形,其实就是对肌肉软组织进行挤压(挤压被卢教授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3、古代圆利针针刺出针后,针刺部位可以留下一个空洞,空洞可以释放软组织内部压力。
?二:圆利针疗法的主要思路:1、卢教授痛点斜刺法中只有50%的有效率,为什么这是因为有多数的痛点并不是原发部位,它是一种牵涉痛。
2、张文兵的思路很好,但治疗点不好找。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要求寻找更好、更快的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患者的运动解剖方向或动作找出参与其中的肌肉,根据肌肉的解剖、肌力的大小、肌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特点以及肌肉的功能来判定易损的肌肉。
比如:上肢外展的动作,参与的肌肉为冈上肌与三角肌中部的肌纤维,三角肌肌块肥厚、肌力大;冈上肌肌块小、肌力弱。
那么冈上肌则是我们要求治疗的肌肉。
其疗法结合了解剖医学和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解剖医学只能知道肌肉的结构,运动医学才能知道肌肉的功能,因此,软组织损伤我们结合疼痛部位、肌肉的功能。
神经的走向来诊断和治疗软组织损伤。
3、软组织损伤的诊断:(1)神经、肌肉解剖定位诊断。
(2)功能障碍动作的参与肌肉来诊断。
(3)CT、X光、磁共振等临床检查诊断。
?三:软组织损伤机理: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方法。
1、小针刀对软组织损伤症的思路——软组织粘连。
小针刀的方法——针刀松解。
2、宣蛰人对软组织损伤的思路——无菌性炎症。
宣老的方法——银质针,加温促使血液循环,带走炎症。
3、圆利针对软组织损伤的思路——组织内压增高。
圆利针的疗法——减压。
(比如扇形针刺,形成多个减压通道)。
?四:对骨质增生的理解:临床上常见的骨质增生我们只能说是类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其实是人体基因缺陷的一种骨质异常增生的一种很少见的疾病,而我们临床常见的只能说是类似于骨质增生的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机理:软组织损伤后力量减弱,机体为了增加该组织的力量,调集身体的钙,堆积在受伤的软组织上,通过增加受伤组织的硬度,从而达到增加其力量的目的,久之钙质堆积逐渐增多,造成了硬化到骨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骨质增生。
?五: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1、疼痛2、功能障碍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六:软组织损伤的三大临床特点:1、压痛:是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法宝。
2、结节: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
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
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外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
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点处结节。
e、不规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
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损伤。
(1):结节的好发部位:1、骨性突出点:如股骨大转。
2、肌肉的起止点部位。
3、高应力腱性组织点:如项韧带。
4、肌肉与肌肉之间的交会部位。
5、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
6、神经出口点:如臀上皮神经出口点。
7、关节连接处: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在膝关节内侧的结节点。
8、肌肉力学的受力点或聚力点。
(2):正常结节与异常结节的区别:方法:对比法:1、比压痛(左右对比),压痛大的为异常结节,压痛轻的为正常结节。
、比软硬程度(左右、上下对比),比正常结节软的或硬的均为异常结节,反之则为正常结节。
3、比结节的大小,在解剖没有特异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的大小,异常的是病变的结节。
3、受伤的软组织主动收缩、抗阻收缩、被动牵拉产生疼痛。
?一:圆利针疗法的相关问题:1、治疗点:肌肉的起点、中点、止点。
2、没有过多的手法,只要求将针刺入结节点即可。
3、针刺方向:(1)尽量使针与治疗的结节保持最大化的接触。
(2)扇形针刺形成多个减压通道。
4、不留针:(1)针刺入结节后将针退至皮下,左手拇指感受指下结节有无松懈或变小,达到目的后出针。
反之则再换角度进行针刺,直到达到治疗目的。
留针时我没办法判断疗效,(即不能感受被治疗的结节有无松懈或缩小)。
(2)突出圆利针疗法的特点。
5、左右手相配合:左手拇指为诊断手指,右手为进针手,先用左手拇指分离(分离神经、血管),固定结节;右手持针刺入结节,当落空感或阻力消失即停止进针,表示针尖以穿过结节,当手法没有其他花样手法时,体会阻力消失感是十分容易的,针体相对粗大,阻力感明显,体会起来容易。
?二:超微针刀疗法:特点:a:刀口只有,每个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
b:进针深度为左右。
c:不用激素、不用麻药。
d:以切割深浅筋膜为主。
e:疗法立竿见影。
f:刀法以切断为主,固有的筋膜韧带不能切割。
筋膜:1、作用:a:支持软组织,固定软组织。
b:限制作用,通过提供牢固的界限,增加肌肉的强度。
c:引导和塑型作用。
d:包容和分离作用:包容并引导体液,有利于防止感染的扩散。
e:为分支的系统提供内部结构。
f:是结缔组织再生。
2、组成:深筋膜、浅筋膜、肌腱膜、肌包膜。
?软组织损伤的四大理论:1、杠杆理论:(1)由重力、动力、支点和杠杆组成。
(2)重力和动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作用:将深层的病(力学上的如痉挛、力学平衡失调)提到浅层治疗。
借助骨性结构,将骨性组织看成是一个异性杠杆。
2、弓弦理论:?利用人体的四大生理弯曲将骨性组织看成弓的部分,而将组织看成弦的部分。
其应力集中点分别在弓弦的交接部位和弦的中央部位;当贡献弧增大时表示弓已张开,则弦处于紧张状态,应力集中点在弦上。
如项韧带钙化,多见于颈椎生理曲度增大的患者;当弓弦弧变小时表示弓没有拉开,其受力点在弓弦交接处,以颈椎为例则见于生理曲度变直或生理曲度反张,此时弓弦交接点(即应力集中点位于C1横突和C7横突,颈椎弓弦弧的长度为17±5mm,超过22mm为生理曲度增大,小于5mm为生理曲度变直)。
3、拉杆理论:?当一根竖着的电线杆子,四周有四个固定的铁丝,当用力踏其中的一条固定铁丝时,则其他三根铁丝也与被踏的铁丝一样处于紧绷状态。
如果将人体骨性组织看成是电线杆,四周的肌肉看成是固定电线杆的四根铁丝,当一块肌肉损伤痉挛时,则其他三个方向的肌肉也会出现痉挛状态,如果受伤处的软组织伤害感受器阈值太高,其他部位伤害感受器阈值低的情况下,则疼痛就不是原发部位了。
4、链条理论:?病损处的疼痛由A传到B再传至C直到D点部位?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各论:头痛、头昏?神经性头痛: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容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点旁开厘米。
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
2、三叉神经痛:疼痛不过中线,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分钟,呈间接性发作,有一个触发点(也叫扳机点)。
其治疗点在C1横突尖上。
3、眶上神经痛:其治疗点在内测眉头部位,可扪及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筋节,将其松解。
血管性头痛:1、头皮下静脉丛炎:头皮虚肿、头皮增厚,多有头皮外伤史。
其治疗点在下项线寻找筋结点,用刀或针均可。
也可以用火针散在点刺(注意针眼出血,因为头皮血管丰富)。
2、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太阳穴、列缺穴、合谷穴、足三里、阳陵泉、中封、足临泣、疗效肯定。
3、椎动脉供血不足:常见的原因为上位颈椎(C1、2、3)形成卡压,下位颈椎卡压相对较少,主要是:(1)由于上下两椎体错位,使连接的椎A发生扭曲,导致供血障碍。
(2)变形变小的椎间孔因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导致椎A痉挛,发生供血障碍。
(3)穿行于椎A上方的肌肉软组织因劳损而出现痉挛,压迫了椎A引起供血障碍,如头后大小直肌损伤。
常见的治疗点:1、C2棘突旁结节点;2、下项线的筋结点;3、相应椎间孔变小的棘突点;4:、C1横突尖点。
?颈椎病:复习解剖:1、C1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长的2、C2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大的3、C7棘突是颈椎棘突中最高的凡是最为突出的解剖部位,也是肌肉的应力集中点,是最易劳损的部位。
C1横突综合征:1、头昏、头痛2、耳鸣、耳聋3、下颌关节紊乱4、眼干,眼涩,眼球突出5、三叉神经痛6、太阳穴痛7、面痛面麻8、面肌痉挛,面瘫9、牙痛治疗用针或刀在横突尖松解?颈生理曲度改变:1、生理曲度变直,其治疗点在C1、C7横突尖治疗2、生理曲度变大,其治疗点在中部颈椎棘突旁、C6-7棘突旁是颈椎病必做的两个治疗点。
其原因:C7椎体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点的枢纽部位,活动范围最大,最易劳损。
4、在后背酸痛,双肩胛带酸困时及上肢有麻木时,C7横突是其治疗点,其原因:C7横突筋膜一旦劳损会牵连很多肌肉筋膜,因其上方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竖脊肌、冈上肌、头夹肌、颈夹肌、大棱形肌穿过,劳损时会出现上述肌肉劳损的相应症状。
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肉内收,当肩胛提肌劳损时,会影响整个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的功能,产生相应症状,其治疗点多采用其止点(肩胛骨的内上角)。
颈椎神经定位诊断:1、环枢椎椎间隙变小:头昏、头痛2、C2-3椎间孔变小:头晕、咽部不适、后背酸胀3、C3-4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带酸胀,肩关节活动障碍4、C4-5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带酸胀、上臂在肘关节下方10厘米以上部位酸痛。
5、C5-6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伴拇指、食指、中指发麻6、C6-7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伴尺侧三个指头皮麻治疗只在相应棘突旁用超微针刀或圆利针治疗即可正中神经卡压的症状:1、中间三个指头发麻2、或四个指头发麻或5个指头发麻(C5-6,C6-7。
同时卡压也可引起5指发麻,临床少见)其原因:1、旋前圆肌综合征:起于肱骨头、尺骨头、止于横骨中上1/3与中下2/3交点处。
腕管综合症。
二病的区别:1、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病例:拇指的第一指关节不能快速地运动,而腕管综合征则无此现象。
用手触摸肌腹,有无压痛结节等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
3、看肌肉的动作,旋前圆肌损伤,前臂旋前时疼痛。
治疗:针法:做肌肉的起止点、中点。
刀法:旋前圆肌只做止点,腕管综合征只做起点或止点,不做中点。
?肩周炎:1、好发于50岁左右,又叫“漏肩风”2、外伤原因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3、在其他年龄段,多数为颈肩综合症4、少数为肺尖部肿瘤引起5、长期卧床肩关节废用而发作,多见老年人肩关节的三个运动轴:1、前屈、后伸2、内收、外展3、旋前、旋后(内旋、外旋)患者需要解决的三个运动障碍:1、上举2、搭肩3、后伸摸背(1)上举动作:主动肌:三角肌、冈上肌,根据软组织损伤症的原则选用冈上肌为治疗肌(即劳损肌)拮抗肌:肩胛提肌(因肩胛骨外展的角度与肩关节外展的角度比是1:3,也就是说肩关节外展90度,则肩胛骨外旋30度,其中肩胛骨内上角必然下沉牵拉肩胛提肌)总结:上举动作不能完成我们只治疗冈上肌、肩胛提肌,治疗部位为肱骨大结节、肩胛骨内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