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中婚恋诗思想内容

诗经中婚恋诗思想内容

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摘要:我国最早的情诗汇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此类婚恋诗表现了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其次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第三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第四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最后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

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关键词:《诗经》;爱情;男女;Abstract:poetry in the book of songs, such marriage poem showed the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five aspects: first is the singing men and wo men are fond of love; The second is that men and women express the long aca cia; The third is to describe tryst touching scene; The fourth is against the spirit of the pursuit of love; The lamentation about the misfortune. Through close to such a straightforward description of people's life, show us out of the ancient pe ople treat the pure, simple, warm love life, and their bravery to pursue a happy life and longing for love freedom.Keywords:"the book of songs"; the love of men and women;前言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自古至今,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爱情的悲欢离合。

而用文学方式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先民们的爱情生活与爱情体验始于《诗经》,在《诗经》里主要集中于《国风》部分,约占其一百六十篇的三分之一,多数为民间所作。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当然关于婚恋爱情方面的诗是占有一定比例的。

《诗经》中写爱情婚姻问题的诗,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内容;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以及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

简要概括为:爱河初涉;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

一、《诗经》中的“爱河初涉”《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当时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人们的感情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追求爱情婚姻的追求上显得更加自由、热烈、浪漫。

《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大都描写男女从互相爱慕慢慢发展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表达出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

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的婚恋诗多表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同时也不忘体现男女主人公细腻真挚的感情。

比如《周南·关雎》和《邶风·静女》,这两首诗就分别体出了大胆浪漫和真挚细腻两个方面。

对爱情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男子见到好姑娘怦然心动,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感情冲动。

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此类事分成两小类:一类是男对女的爱慕和追求,另一类是女对男的倾心和思念。

先看第一小类。

以《周南·关雎》为例做以说明。

首篇《周南·关雎》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情歌之一。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于这首诗,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诗序》以及朱熹《诗集传》说这首诗歌咏的是“后妃之德”。

而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认为“《关雎》,女子采荇菜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

”②笔者偏向于闻一多的解释,认为这是一首青年男子表达对淑女爱慕之情的恋歌。

树上的果实越来越少,姑娘的呼唤也越来迫切,从“迨其吉兮”告诫对方不要错过好时光,到“迨其今兮”今天正是好时候,到“其谓之”我就等你一句话,只要你开口,我就跟你走,姑娘那迫切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社会现象。

古代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困乏,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是如出一辙,不同于面所介绍的那种热烈真,《郑风·出其东门》就采用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现人们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窝思存。

缟衣綦巾,聊我乐员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窝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

诗中用“如云”、“如荼”写出了城外女子多且美的情形。

这样简单的描写便让读者由云由荼产生联想,云和荼花使人想到女子的轻盈素雅,又充满活力。

这首诗的妙处也就正在于诗人在对这些如云如荼的美丽女子的美中,表达出了男主人公的真挚情感:他爱的仅仅是那个人群中衣着素的姑娘。

二、《诗经》中的“漫漫相思”(一)婚后思妇诗秦观《鹊桥仙》中有句诗说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情人之间无一不想着厮守终生,但是在当时社会由于戍边、劳役等原因,他们往往被迫两地分居,不能长相厮守,所以就有了长等待和无奈相思。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都真切地描绘出了情侣、夫妻之间难耐的相思之苦,有的表现妻子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有的诉说戍边的将士对持家妻子的思念,有的是抒发女子对已故之人的沉痛哀思,还有表达男子思念亡妻的痛苦心情。

下面主要以《王风·君子于役》、《唐风·葛生》为例来感受一下《诗经》所传达给我们的那份深深的思念。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情,全诗采用触景生情的方法,选取了“鸡栖于埘”、“羊牛下来”、的场景触动思妇的深切思念和绵延惆怅。

这位思妇在忙完一天的农活之后,眺望暮色中的田野,一股股愁思自然涌上心头,他为自己的丈担忧,鸡牛羊到晚还有个归宿,可是自己的丈夫此时此刻却还不知道漂泊在哪里,是否饱经严寒酷暑,是否能免于饥渴?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劳动妇女的一种很真实的感情,她惦记丈夫“苟无饥渴”,这种相思之情更多的是基于生活的困苦和无奈,这是无疑是一种深厚朴实的情感。

“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表面是在描写亡人在这墓野之中独处无人陪伴,实际上也暗示出活着的人孤独无亲的凄凉。

不难看出他们二人生前是多么的相亲相爱,互相依靠,以至于到妻子发出“归于其居”“归于其室”死后同穴的悲号。

他们之间这样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流芳千古,为人敬叹。

(二)情人幽会诗情人约会见面,肯定是快乐无比的,二人都沉浸于一种你侬我侬的幸福感之中,《诗经》中涉及这方面的也有不少,看《诗经》中描写约会的欢快、幸福,得人们对于古代人民的热情浪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深了我们对于古代人民那种自由真挚的向往。

下面主要以《邶风·静女》、《郑风·溱洧》为例来感受古代年轻男女的恋爱热情。

《邶风·静女》是地点在“城隅”的约会。

笔者认为这大概是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以情人幽会时的小小场面抒写了男女青年相互爱恋的纯真情感。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男子心爱的人儿一时还没有到来,他心情焦急以至于徘徊又不停地抓头,通过这一个动作,就将男子等待爱人的那种焦急之情写的活灵活现。

待到女主人公来到,以彤管相赠,男子分外爱惜,“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礼物很平常,但送礼的人却是独一无二的爱恋。

短短几句便将一对恋人约会时相互逗趣的情景跃然纸上,充满生活情趣。

整首诗采取对话体的方式表现出了这些青年男女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这种开朗、大方的性格更体现在姑娘身上。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女子主动要求意中人去观赏河边的优美风光。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给我们呈现出了男女青年尽情游戏欢乐的美好场景。

最后他们“赠之以芍药”互相表明心意。

整首诗像是一首欢快的曲子,天真、朴实、热烈、浪漫,亲近自热显得格外清新。

三、《诗经》中的为爱反抗(一)封建礼教的压抑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礼教逐渐形成,它在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同时也束缚、干预、甚至扼杀了自由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然而,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是相爱的人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所以,相爱的男女往往进行大胆的反抗,以求得婚姻爱情的自由。

《郑风·将中子》这样写道:“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祀。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女子迫于无奈拒绝和情人的约会,但是心里却依然保持着对爱人的忠贞和浓浓的情意。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一场母女之间的冲突,这位女子的恋爱遭到母亲的反对,她呼天唤地,面对母亲的权威,却也只能发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感叹,最终一切都无济于事,“之死矢靡慝”女子选择了以死相抗。

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封建礼教、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往往情侣们的爱5 情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逼到了死角,为了心中对自由爱情的美好向往,他们选择了为爱抗争。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

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

“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

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