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2019期末考试重点复习总结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2019期末考试重点复习总结

区域经济学复习总结问题目录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1)名词解释:极化区域;均质区域。

(2)简述极化区域的构成要素。

(2)简述西方经典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理论体系。

(2)简述增长极理论,并说明西方学者的两大流派与中国学者的对该理论的贡献。

(2)简述经济增长的倒U形理论。

(2)简述陈栋生、魏后凯等人的区域经济成长四阶段理论。

(3)装备制造业包括哪五个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哪八个行业? (3)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八个行业? (3)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哪十个行业? (3)名词解释:产业集群;创新性产业集群。

(3)如何理解迈克尔波特倡导的“所有产业集群都是好的”这一论断? (3)说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4)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4)我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的三纵两横是什么? (4)阐述四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4)名词解释: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5)名词解释:集聚;扩散;发展轴线。

(5)阐述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

(5)以县级为单位,全国2908个县可分为哪四类,其差异化考核指标有哪些? (5)名词解释: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

(6)如何界定区域政策概念,其内涵是什么? (6)区域经济政策有何显著特征? (6)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6)名词解释:问题区域;区域政策工具。

(6)张可云提出的区域政策工具可分为哪两类? (7)阐述新时代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

(7)阐述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目标。

(7)阐述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任务。

(7)问题解答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地域空间。

其基本内涵包括: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名词解释:极化区域;均质区域。

1.极化区域是指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2.均质区域是指在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特点的多个不同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经济区域。

简述极化区域的构成要素。

极化区域构成要素包括:经济中心、经济腹地以及经济网络。

1.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是经济区域的核心要素;2.经济腹地是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

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3.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

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简述西方经典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理论,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理论。

其中以佩鲁、布代维尔为代表的增长极理论、以缪尔达尔、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为代表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以缪尔达尔为代表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属于前者,而以威廉姆逊为代表的倒U型理论、以阿朗索为代表的钟型理论属于后者(参照教材P76-78的表格)。

简述增长极理论,并说明西方学者的两大流派与中国学者的对该理论的贡献。

1.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且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

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推进型企业。

2.增长极理论分为功能学派和地理学派。

功能学派将地理空间的增长极看成具有抽象经济空间一个区域节点,强调增长极的产业极化效应,重视推进型产业对区域的影响。

地理学派基本抛开了佩鲁增长极理论中的产业概念,而将增长极作为地理空间的一个实体看待。

3.中国学者对该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基于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模式。

如陆大道提出点轴系统理论,魏后凯提出网络开发理论模式。

(2)关于增长极选择方法的研究。

简述经济增长的倒U形理论。

倒U型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

即在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继而区域差异保持稳定;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简述陈栋生、魏后凯等人的区域经济成长四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待开发、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

在待开发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市场规模狭小,经济增长缓慢;在成长阶段,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工业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市场规模扩大,人口和产业活动迅速向城市聚集,形成增长极或增长中心;在成熟阶段,区域经济增速放缓并趋于稳定,工业化水平较高,服务业较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产部门齐全,区域内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力资本丰富;在衰退阶段,经济增长放缓,原有的增长中心和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丧失,传统衰退产业所占比重大,缺乏新兴替代产业。

装备制造业包括哪五个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哪八个行业?1.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2.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八个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哪十个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

名词解释:产业集群;创新性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地理邻近、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因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所形成的具有有机结构的群体。

2.创新性产业集群是指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

如何理解迈克尔波特倡导的“所有产业集群都是好的”这一论断?1.何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地理邻近、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形成的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2.有何显著特征:地理集中,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效益;灵活专业化,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相互关联,能够有效合作竞争。

3.有何竞争优势: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可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

通过集群内企业和支撑机构间相互作用,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说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产业集聚指某一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侧重某个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的区域分布的对比,描述某个产业的空间分布状态。

产业集群侧重描述某一领域相关企业、机构集中于某一区域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关键区别在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技术扩散、非正规学习、合作竞争等)。

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非任何产业集聚都一定能发展成为产业集群。

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区域空间结构包括点、线、面三要素。

点要素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是区位要素中的最基本形式,是组成线和面的基础。

线要素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

点与线的结合是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基础。

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

域面作为各项空间经济活动场所,其空间范围及其内部要素的密集程度等都随着它们与节点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状态而变化。

我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的三纵两横是什么?三纵两横是指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全国城市化战略格局。

其中,陆桥通道为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运输大通道,是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

阐述四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典型类型有: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和双核式空间结构。

具体如下:1.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首先在一个点上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点与周边区域相互传递要素流而形成一个“极核——域面”结构。

极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

2.点轴式空间结构:点是区域内人口、产业、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相对集中地,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

轴是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

不同等级的“点”由轴线相互连接,由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点”沿着若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束)促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相邻地区扩散源的经济联系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这种“点—轴”渐进式扩散引致最终形成“点—轴—集聚区”,不同规模和等级的“点”、“轴”最终形成点轴空间结构。

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的节点与轴线之间经纬交织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系统。

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是点轴空间结构模式的拓展,强调均衡发展以实现区域整体推进。

4.双核式空间结构: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从机理上考察,它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名词解释: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1.极化效应是指极核借助自身积累的经济优势,对周边区域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区域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集聚到极核区域的过程。

2.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区域变化过程,它使经济要素从极核区域向外围区域扩散、延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名词解释:集聚;扩散;发展轴线。

1.集聚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由于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集聚经济效应,集聚机制的形成是必然的。

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从而加速集聚进程。

2.扩散是与集聚完全相反的要素流动形式,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