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1教学目标: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基础知识:1.生字:峻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俏俏货、俏丽、俏皮、俊俏桦桦树、白桦蝴蝴蝶、黄蝶矿矿石、矿物、矿产恰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厦大厦、广厦2.多音字: 厦shà(大厦) xià(厦门)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4.词语: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

高得没法攀登。

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

突起,高耸。

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

凌,欺侮。

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

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

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

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多、美、温柔)(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

(绿而像海)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答案如下)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岭多温柔林海林绿像海热爱花繁绚丽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2:买椟还珠教学目标★落实朗读,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词语;★分析故事情节,多角度概括寓意。

重点难点★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落实有节奏感的朗读★多角度分析理解寓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法指导★读寓言——借助多种形式朗读,疏通文意,概括情节。

★品寓意——分析故事人物形象,谈谈对寓意的理解、认识。

★写寓言——从郑人的角度来重新改写寓言故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们学习吟诵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今天来接触凝结古人智慧的另一种载体——古代寓言。

二、指导学习《买椟还珠》(一)读寓言1、出示古文语段——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散读古文,读给同桌听,请划分节奏停顿2、请一位同学朗读,正音,标停顿请同学评点其朗读,并示范朗读,落实节奏停顿;同桌对译,再读古文,有哪些字需要积累落实,或者有哪些字无法解决需要提出交流,落实一些文言实词;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散读——学生代表朗读(请朗读的同学,读出古文感觉来)——全班齐读(二)品寓言1、故事的起因是:楚人“卖其珠”落实“珠”的含义:价值连城的明珠为了“卖珠”,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木兰之柜,薰以……缀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象一下他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心理?——请为楚人设计一段内心独白:(四位同学一组,一人记其余几人补充想象,一人朗读)(用儿童的语言去消化故事,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故事,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2、学生交流写作片断——2-3人,可借助动作、神情来表达心理活动,读出楚人的踌躇满志来(注意引导学生,“珠”的价值远胜于“椟”,这样做是为了抬高明珠的身价,使明珠包装华美更易卖出,包装再华美也只是用以彰显明珠价值的附属品……)3、故事的结果是: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楚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郑人最终是取“椟”而舍“珠”了,你如何看待他的选择?——参考点:楚人的过度包装使得喧宾夺主;郑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4、古文可概括为成语:买椟还珠,作者(战国,韩非)引出寓言:用简单的小故事,讲一个深刻的道理作者写这个故事的意图是:?——讽刺了那些舍本逐末,不分主次的人再读古文,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形式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只看到形式,而忽略了内容;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5、小小的故事蕴含着古代先哲大大的人生智慧,再来读一读这则智慧的结晶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寓言?三、布置作业(一)展开丰富想象(二选一)1、补充郑人的言行心理,将古文改写为200字左右的故事2、为故事设计情节,编写一幕简单的课本剧(二)积累2个寓言故事,准备课前两分钟演讲主题(二选一)1、“引经据典”,介绍寓言/成语故事,并根据寓意谈谈启示2、“寓意一点通”,2-3人表演故事,请同学猜出其寓言典故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3:相濡以沫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备课人:初鹏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沫涸4、练读课文,读熟练二、学习课文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2、指导理解文意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

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

可译为“共同”。

于:在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

呴:张口呼气;嘘气。

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

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原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

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

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

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

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

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