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介绍
4
5
1.膜 2.核 3.副高尔基体
3 2
1
4.高尔基体 5.弓状线
6
6.线粒体
7.锥状体
8.原纤维层
9.极环
速殖子形态 模式图
1.速殖子: 又称滋养体,多呈新月形或香蕉形, 一端尖,
另一端钝圆,大小为4-7×2-4 m.用姬姆萨氏液染 色后, 胞浆呈浅蓝色, 核呈蓝紫色,偏于钝圆一端。
经姬姆 萨氏液 染色的 速殖子
感染猫肠道中的裂殖体(子),大、小配子
5.卵囊:呈卵圆形,光滑大小为10 m ×12 m 。孢子 化卵囊内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子孢子, 约8 m ×2 m ,有一块孢子囊残体。
弓形虫卵囊及其模式图
生活史
弓形虫生活史
终末宿主:Ⅰ(1)包囊—猫—穿过肠壁进行无性生殖 (2)包囊—猫—定殖在小肠上皮细胞-裂殖生 殖—有性生 殖—卵囊 (3)潜隐期为3-10天
急性病例使用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的疗效。磺胺嘧啶、 磺胺六甲氧嘧啶 (SMM)、氯林可霉素与乙胺嘧啶对家畜与人 的弓形虫病均有效。磺胺药与乙胺嘧啶合用有协同作用。
预防要防止饮水、饲料被猫粪污染;不用生肉喂猫, 注意猫粪的消毒处理。
为了避免人的感染,应注意在接触牲畜、生肉后严格消 毒,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经输血感染。
家猫及猫科动物排出的卵囊也是重要的感染来源, 蝇类和蟑螂常起机械性搬运作用。
病原体可通过口、眼、鼻、呼吸道、肠道、皮肤 等途径侵入。据报道,人和绵羊的弓形虫病多通过胎盘 传给胎儿,肉食兽主要由于吃生肉、生乳等造成感染; 草食兽主要是吞食孢子化卵囊而受感染。
临床诊断
许多动物对弓形虫都有一定的先天性免疫力,故感染后 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在组织内形成包囊后转为隐性感染。
第二节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刚由地刚弓第形弓虫形(T虫oxo(plTaosxmoaplagosmndaii))感寄染生动于物多或种人 所 哺乳动物引和起人的的一多种种重有要核人细畜胞共患中病引。起的一 种寄生虫病。
形态
速殖子 缓殖子及包囊 卵囊
7
9 8
成熟滋养体的 超显微结构
寄生于中间宿主各种有核细胞内。聚集在宿主细胞内 的空泡中的一群速殖子叫克隆或称假包囊,因为这种速殖 子群的周围并无真正的囊壁。
假包囊
2. 缓 殖 子 和 包 囊 : 新月形。核稍偏虫 体后部,由于繁殖 慢,故称缓殖子。 在慢殖子群的周围 形成一富有弹性的 囊壁故称包囊。
缓殖子及包囊
幼龄的包囊中缓殖子数量数个到数成个不等。包囊主要 寄生于宿主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常见于脑,还有眼、 骨骼肌和心肌,这是弓形虫的“休眠”阶段。
Ⅱ(1)感染速殖子或卵囊也卵囊—中间宿主—被消化—虫体逸出— 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至全身—侵入 组织细胞—迅速增殖—细胞破裂—继续感染新 的细胞 刚第弓形虫发育史 上述过程反复多次—最终在组织中(脑、肌肉 等)形成包囊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来源除带虫动物体内的包囊外,临床期 患畜的唾液、痰、粪、尿、乳汁、腹腔液、眼分泌物、 肉、内脏、淋巴结及急性病例的血液中都可能含有速殖 子,如外界条件有利其存在,就可以成为传染来源。
海獭脑组织中的包囊
3.裂殖体和裂殖子 在终末宿主猫的肠上皮细胞内。成熟后 的裂殖体则含香蕉形或新月形的裂殖子, 其数目差异很大,可为4~29个。裂殖子 在涂片上的大小为4.9 m ×1.5 m
感染猫肠道中的裂殖体(子)
4.配子体
小配子体呈圆形,直径约10 m。成熟后形成12~32个新 月形、长3 m的小配子,有 两个鞭毛。大配子体,核呈 深红色,成熟后细胞质呈深 蓝色颗粒状。
取组织研磨液接种小鼠腹腔。约经1~3周,小鼠 发病时, 可在腹腔中查到虫体,或取小鼠肝、脾、脑 作组织切片检查。如为阴性, 可继续盲传二三代, 可能从病鼠腹腔液中发现虫体。
3.血清学诊断:国内外已研究出许多种血清学诊断法供流行
病学调查和生前诊断用。间接血凝试验是目前国内常用 的一种。
防治
上工治未病
死胎与死亡的弱仔猪
小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肺水肿,小叶间质增宽
肾散在白点
绵羊:主要是流产,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或产后 数小时内死亡,子宫腐败,胎儿皮下水肿。极少数 情况下,母羊表现神经症状,一般不显异常。
实验室诊断
1.直接镜检 可将肺、肝、淋巴结作涂片, 用姬姆萨氏液染
色后检查;或取患畜的体液、脑脊液作涂片染色检 查。 2. 动物接种
发病动物表现为引起神经、呼吸及消化系统的症候群, 此外还有流产和死胎。
猪:呈稽留热,42℃以上。精神迟钝,食欲减少、废绝。 便秘或拉稀。呼吸局促,咳嗽。皮肤有紫斑,体表淋巴结 肿胀。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或死胎。
剖检变化主要可见肝有小点坏死。肠系膜淋巴结呈粗绳
索状肿胀,有坏死点。肺间质水肿,并有出血点。肾有小 点坏死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