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题(每题2分,共18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处.(chù)方溘.(kè)死切磋视同至宝B. 商榷.(què)弭.(mǐ)谤箫索既往不咎C. 悼.(dào)念憎.恶(zēng)訾詈嘻皮笑脸D. 肄.业(yì)氛.( fēn )围涸辙浅尝则止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第四届中日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地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却在雨中从容“执勤”。
②唐诗魅力无穷,唐诗爱好者可以好好读一读《唐诗三百首》,这部书选编唐诗名篇,读之可收尝鼎一脔....之效。
③“四人帮”团伙中,王洪文是典型的文笔推手,他为江青等人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着实炮制了不少反动文章。
④《感动中国》晚会现场,许多观众泪流满面,一个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们的心。
⑤想让文章大气,透露出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我们就当登高自卑....、行远自弥,课余多看点“能令头脑起飞”的书,“能令思想沸腾”的书。
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儒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强调人与自然鼎足而立....,人可利用自然,掌握和运用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
A.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①②⑤D.③④⑥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 新中国的航天人以_______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3) 毋庸,我们的教育的确更多的是“适应性教育”,而非“创造性教育”。
(4) 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艰苦批阅质疑以至 B.坚苦披阅置疑以至C.艰苦批阅置疑以致 D.坚苦披阅质疑以致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如果大学因为学生的身份降格以求,以学位和文凭来换取影响力或实际利益,那既是大学精神的堕落,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
D. 与中国高铁的发展同样惊人的是高铁沿线城市的发展,几乎在每一个高铁站附近,人们都能见到一座座办公楼和住宅区正拔地而起。
5. 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
,,,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C.③②⑤④①D.③②①④⑤6.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物以相.之相:观察。
匪我愆.期愆:拖延B、夫夷.以近夷:平坦謇朝谇而夕替.替:贬斥C、所以游目骋.怀骋:放开,敞开。
多谢.后世人谢:感谢D、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7.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哀吾生之.须臾怨灵修之.浩荡兮B.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C.因.寄所托因.击沛公于坐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险以.远,则至者少8. 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客有吹洞箫者A. 为仲卿母所遣B.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 古之人不余欺也D. 高余冠之岌岌兮9. 对下列有关文化史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2题。
(13分)季节深处孙继泉我拉开抽屉的时候,蝉静静地伏在那里,已经没有一丝躁性,我小心地把它捏起,它的翅膀扇动几下,发出低而短的叫声。
这是一只昏头昏脑的蝉,一只迷失家园的蝉,它从后窗飞进来的时候,就不停地在我的书房里乱撞,乱叫,我半是出于爱怜,半是出于厌烦,把它放进抽屉里,在抽屉里它还是叫,我的书桌变成了一只八音盒。
在这之前,已经有一只蝉从后窗进来,如今,它已经风干成标本,放在我的书橱里。
我把这只蝉放在窗台上,我想让它吹吹风,恢复一下力气。
我的书房一里以外,是一片杂树林子,杨树、槐树、柏树、樗树、桃树、梧桐……在围墙根部,还有几棵桑,已有碗口粗细,这个时候正结了一树红红的桑葚,被鸟吃掉一些,自己落掉一些。
桑一般没有人专门栽它,它长得很慢,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了成材快的树,桑都是自己出的。
这片林子里有多少蝉,没有人能说得清。
夏日的正午,你走进林子,随意晃动哪一棵树,都会惊飞十几只或者几十只蝉。
它们四散奔逃,有的遗下一泡尿来,躲不及就会浇在脸上。
林子后面就是岗山。
山脚下,是勤快的人开出的一方方荒地,种着花生和地瓜,地瓜已拖了很长的秧,秧的根部是深绿色,梢部是浅绿色。
昨夜下了一场雨,我想那段浅绿色的半尺长的秧子肯定是一个雨夜生长的。
往上,有石砌的盘山路,凹处生满了野草。
路沿石上贴着几棵蒺藜,几日前,还顶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如今却已结实,用手摸一摸它棱状的果实,硬硬地有些扎手。
一块卧在那里的巨石,中间裂了一道直直的纹,像是用剑劈的。
就在这条纹缝里,生出一溜小草,密密地像是要把分成两块的石头缝合。
路两边及至更远的地方,便是满目景芝了,景芝正开了紫白色的碎花,有不少被雨水打落,洒了一地落英……万物都在季节里走着。
但是,蝉一天都没叫,也没飞。
甚至没有走离它原来的地方。
我把它放在纱窗上,想让它在纱窗的小方格上走一走。
一松手,却啪地掉下来。
这可能是一只老年的蝉,它已经没有活动的力量。
我后悔,没有将它放出去。
据说一只蝉要在地下生长四年才拱出地面,在地上只能生长18天。
18天,一寸光阴一寸金。
这只误飞进来的蝉,可能比在树林中要少活一天。
一天,对它来说是多么宝贵。
不过,它如果在树林里,也可能早被一只饥饿的鸟琢去,成为鸟的果腹之物,也许不少蝉都不能够安全地度过18天。
下午四五点钟,蝉开始活动了。
我注意到它先是把两只前足蜷起来,两只后足伸长,蹬直,它的尾便慢慢地翘起来,翘得接近直角,又无力地落下来。
这样反复了十余次。
后来我明白过来,它是想翻一个身。
这是一只将死的蝉。
你注意过蝉尸吗?地面上一只只死掉的蝉,都是六足朝上,安静地躺着,这大约是它临死的最佳状态。
蝉将它自己的身体翻转过来,使用的可能是它最后的仅有的力气。
我的这个用高密度板铺成的光滑的窗台不利于它完成这个动作。
如果在泥地上就好了,它可以借助于一个坎儿,可是这里不行,它得花大力气。
我把一根铅笔放在它跟前,看它能不能用上。
它没有去凑近铅笔,它的眼睛可能失明了。
我索性把它捏起来,倒放在地上,它微微地扇动着翅膀,明显地感觉不舒服,我又把它翻过来。
七点,我去看蝉,蝉一动不动,它死了。
它最终都没有翻过身去,它在痛苦中死去。
太阳还很高,从后窗照进来,照不到伏在前窗窗台上的蝉。
代表夏天的东西有多少?蝉、蛙、草、树、雨。
缺一样,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夏天。
它们是夏天的旗。
在一个夏天里将出生多少只蝉,多少只蛙,多少株草,一棵树会生出多少枝丫,一场雨会催发多少生命,无法计数。
但,缺一株草,大地将缺少一抹嫩绿,缺一场雨,空气中就缺少些许湿润,缺一腔蝉鸣,夏日的混响都不够浓烈……一只蛙的夭折就会使一个夏天出现残缺,每死掉一只蝉,夏天都背离我们远去一步。
夏天,你到林子里去,树木旺长,野草茂密,可是,你蹲下身来,地下,不少昆虫已悄然谢世,它们翅膀上的花纹还那么美丽。
一棵好端端的树,不久前还是那么蓬蓬勃勃,如今却陡然枯掉一个枝杈。
大约这个枝杈的生发原本是一个错误,或者这个枝杈所指的方向在拒绝这棵树。
还有的整棵死去,你看不出它死掉的原因。
一个活得好好的人面对一棵站着死去的树,总会心生感伤。
整个田野都是这样。
掀开几个阔大的叶片,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一串果实,但是,在你歇息的地头上,却散乱着一堆白花花的鸟或兽的骨骸,它们的皮肉被强者吃掉,或者烂进泥里。
一条穿越玉米地的柏油路上,一条蛇被车轮轧扁,它的花纹鲜亮清晰。
河湾里,几座新坟堆起,插在坟上的纸花被急雨冲洗得褪掉了颜色。
不久前,如今埋在坟中的人还肩扛一把铁锨,从这里走来走去,或者,哼着一首曲子,心里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等到秋天庄稼砍代,坟丘暴露,它上面的枯草已经能够供野兔藏身,新坟变作旧坟。
有些东西在亢奋的季节里猝然死去,有些东西在冬天茫茫大雪的覆盖下静静地生长。
这些事情像大地的秘密,完成在季节深处。
(选自《百年中国经典散文》,原文有删改)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有两度延伸:由这只蝉想到许多蝉,又由蝉联想到其他夏天的代表物。
这样纵横交织,显得丰富。
B. 文章用大量篇幅写了眼前这只蝉的衰朽形态和死前挣扎的详细过程,说明作者观察仔细,笔力柔细有力。
C. 文章写岗山景物那段文字好像游离于文本,其实这是为继续写蝉、写其他物象张本,意脉是紧连的。
D. 文中蕴含大地的秘密应有:人与自然、生与死、整体与个别、精彩与无常、忽略与发现等方面的内涵。
11.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1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题目中“深处”的理解。
(6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4题。
(9分)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
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
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
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的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
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到了进中学的年纪。
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
他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
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
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