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论与需要论)学习内容

(系统论与需要论)学习内容

单元2 认知护理学的支持理论第三章护理学支持理论第一节一般系统论第二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系统的概念、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能理解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能正确评估患者,运用系统思想提供护理。

2.能正确分析、预测患者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素质目标1.学会善于思考、正确运用护理相关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工作方法。

2.养成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的工作素养。

【教学重点】1.系统的基本属性2.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3.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4.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开放系统在护理程序中的运用2.分析和判断患者的需要3.需要理论在护理诊断中的运用【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习题训练式【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程序】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展示讲授内容1)基本概念:系统、系统论、一般系统论;需要、基本需要等2)系统的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影响需要的因素3)护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马斯洛、卡利什、韩德森)4)相关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3.给出教学目标情景设置××,男,15岁,因右外踝损伤伴剧痛30分钟急送来院。

患者右外踝有一5×6cm2大小的青紫肿胀区域,有明显压痛。

患者右脚扭伤应检查哪些方面?应用何种工作思路制定患者康复的计划?第一节一般系统论一、系统的概念1.系统系统(system)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论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3.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包括数学系统论、系统工程及系统哲学等三个主要的方面。

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从理论生物学的角度归纳了人类的系统思想,运用类比和同构的方法,建立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理论,故属于类比型一般系统论。

二、系统的分类1.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为系统、复合系统。

自然系统:指人类未加以干预的原始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天体、海洋等。

人为系统:指人类加以干预,为某特定目标而人为建立的系统,如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复合系统:既包涵自然系统又包涵人为系统,如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等。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系统均为复合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闭合系统、开放系统。

闭合系统: 是一个与外界无明显联系的系统,不管外部环境有什么变化,闭合系统仍表现为其内部稳定的均衡特性。

如密闭罐中的化学反应可视为闭合系统。

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开放系统主要由输入、输出与反馈等三部分构成。

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由环境流入系统的过程。

输出:物质、能量、信息由系统进入环境的过程。

反馈:系统的输出又进入系统并影响系统的功能。

开放系统通过输入、输出、反馈与环境保持协调与平衡。

3.按系统的内容分为实体系统、概念系统。

以物质实体构成为实体系统,如高楼大厦、汽车轮船等。

由非物质实体构成的为概念系统,如机关系统、后勤系统等。

4.按系统的运动状态分为不随时间变化的静态系统和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但绝对的静态系统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相对稳定的系统。

三、系统的基本属性系统的基本属性有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与动态性。

1.整体性即非加和性。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

因系统内各要素间进行了充分协调和连接,达到了最优化支配,提高了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整体就产生了独立要素所不具备的特定功能。

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大大超出了钢筋、水泥、沙石的强度之和。

2.相关性即系统各要素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系统内任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均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

3.层次性任何系统都具有层次。

针对某一系统,它既由一些子系统(要素)组成,同时又是更大系统(超系统)的子系统。

例如,医院的科室,它由其子系统各科室的工作人员组成,但它本身又是医院的子系统。

系统各层次间存在着支配与服从的关系,高层次支配低层次,起主导作用;低层次服从高层次,是超系统的要素。

4.动态性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各种物质的形态、结构、功能、特性及其规律性,都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

因系统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四、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1.培育了整体护理思想的产生护理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要素组成且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整体。

故当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疾病征象时,仅仅提供针对生理这一要素的疾病护理是不够的,必须提供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等要素的整体护理。

2.构建了护理程序的基本框架护理程序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输入是患者原来的健康状况,需要通过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的转换过程,才能输出经护理后患者的健康状况,信息反馈是通过护理程序中的评价步骤来完成,判定护理工作是根据原方案、改进方案或中止进行。

故系统论构建了护理程序工作过程的基本框架。

3.提供了护理管理的理论基础护理管理渗透在护理实践的每个过程,每位护理人员均是一位管理者。

只有具备系统思想,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上才能体现出整体性、动态性、相关性与层次性,才能使护理管理优质、高效。

情景设置××,19岁,大一新生,因鼻塞、流涕、咽痛4天,症状加重伴高热5小时来院诊治。

患者咽红,双侧扁桃腺Ⅱ0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湿罗音,体温38.8℃。

医嘱予X光拍片检查、降温、抗炎补液治疗。

分析患者存有哪些需求?应如何协助患者满足这些需求?第二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一、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need)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形成动机的前提。

需要包括基本需要与次要需要。

基本需要属非学习性需要,主要指生理上的需要,即个体为了维持生存、成长与发展、身心平衡必不可少的最基本需要。

次要需要是经过文化、学习而产生的社会性需要,是从基本需要中引导出来的需要。

(二)需要的特征1.需要的对象性任何需要均指向特定对象。

这种对象可以是物质需要,如空气、水;也可以是精神需要,如归属感、爱等。

无论是满足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均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获得满足。

2.需要的发展性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有不同的优势需要,如生理需要是婴儿期的主要需要,而尊重需要是老年期突出的需要。

3.需要的无限性当一些需要被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又将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

因此,需要并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

4.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产生的需要各不相同,常受当时所处的条件限制。

5.需要的共同性和独特性人类的需要既有相同的方面,如生理方面的需要基本相同,但在情爱、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就有所不同。

当然,在相同方面的满足方式、数量及时间方面又会不尽相同。

(三)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1.生理因素个体的外表、体力或某些生理障碍如疼痛、无力、疲乏等所带来的限制。

2.情绪因素当个体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如兴奋、愉悦、焦虑、害怕等直接影响某些需要的满足。

3.认知因素个体的知识基础,如缺乏了解相关知识将直接影响需要的满足。

4.社会因素社会的不安定、紧张的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也会影响个体需要的产生与满足。

5.环境因素陌生的环境及不良的环境(如空气污染、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宜、噪声等)可造成机体的不适而影响需要的满足。

6.个人因素机体需要的满足常受个人的信仰、价值观、生活经验与生活习惯等影响。

7.文化因素教育程度、地域习俗等不同都会影响某些需要的满足。

二、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内容众多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护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需要理论。

其中尤以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于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及1954年发表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最具影响力,并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一)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根据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性和产生需要的前后次序,用金字塔形状排列了5个层次,形成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1.理论内容(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人类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包括空气、水、食物、排泄、睡眠、休息等。

生理需要位于人类基本需要的最底层,必须优先得到满足。

个体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

若个体的生理需要无法满足,则其他需要会被推到次要地位。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s)马斯洛认为,个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

它包涵生理安全需要和心理安全需要两层涵义。

前者主要指防止身体伤害的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

后者主要指个体免除恐惧、焦虑等心理感受的需要,如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等。

(3)爱和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人人都需要得到关心与照顾,需要归属某一群体并获取合适的位置。

个体需要把爱给予他人,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爱,如友情、爱情、亲情等。

(4)尊重需要(self-esteem needs)每人均希望自己享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同。

尊重的需要主要包括自尊、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等三层涵义。

若尊重需要无法满足,个体便会产生自卑、无能等挫折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个体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使之逐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该层次包括对道德、创造力等事物的需求。

2.理论的一般规律(1)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存有普遍性。

一般而言,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的层次性,但无绝对性。

(2)在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步上升的。

通常在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显现;但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并非消失,只是减轻了其影响度。

(3)各层次需要间相互影响、彼此重叠。

在同一时期,个体可同存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且这种优势需要会不断变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