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内容摘要:本文结合阅读、写作的相关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了一定的总结。
通过从写作是模拟阅读的过程和阅读是模拟写作的行为两方面的描述,发现阅读与写作两者总体水平成正相关。
最后,对于教育领域提出建议,结合阅读和写作的交融性关系,强化语篇分析,丰富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字:阅读写作交融性效率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非常注意对阅读和写作的研究。
然而,他们的工作或多或少只单独局限于阅读或者写作。
比如,有学者研究了写作的认知过程,也有学者研究了阅读的本质特性。
这些研究要么忽视了写作在阅读理解上的作用,要么忽视了阅读对写作能力的影响。
而实际上,阅读和写作两项技能是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写作实际上是模拟阅读的过程,而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
在教育领域中把握阅读与写作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写作是模拟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受写作者阅读能力影响的过程,它是以读者为中心的。
阅读是模拟写作的行为,阅读即是一种受读者写作能力影响的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一句诗句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虽然从逻辑因果上来看,未必读的越多就写的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写作较好的人他的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而且涉及的文章范畴也会比一般读书人要广泛。
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阅读水平的充分条件。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不管他是否想成为一个作家还是仅仅想能够写一点随笔,亦或是只在网络上开一个博客,抒发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那么他都需要有一定基础的阅读量。
所以说,阅读与写作内在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
一、写作——模拟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受作者阅读能力影响的过程,它是以读者为中心。
H .G.Widdowson(1986)认为,语言规则只有当写作者想获得恰当的交际行为时才能实现其功能。
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除了那些语言规则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必须加以考虑。
第一、语言使用者通常都有一定的有关在不逾越正常规则的基础上怎样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的观点。
这些正常规则包括话语的组织结构等等。
比如,当一位语言使用者想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地震时,他所采用的的话语组织结构应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先讲震前如何,其次是震中,再次是震后。
而受话人一旦知道这位语言使用者准备描述的事件时,他的脑海里,同样会呈现这样的时间顺序,其思路会和那位描述者一致。
这也就说明,这位语言使用者并未逾越一些语言作用的正常规则。
第二、在使用语言时,还有其他手段来调整对上述正常规则的假设。
为了进行一次成功的交际,为了是双方都满意,发话人的内容通常根据受话人的情况而进行调整。
这种情况下所使用的手段被称作“合作原则”,即:“A.量的准则:a)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过需要的信息。
B.质的原则: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D.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
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避免啰嗦;d)井井有条。
”这些原则在写作时同样得到体现。
写作者希望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给一位不能看到的受话人。
他假设这个受话人具有与自己一样的某种知识,即:对于语言规则的认识;对于为达到的以言行事的条件认识;对于他所指的现实的认识。
同时,作者还要假设受话人应该具有足够的好奇心去知道作者想说的东西,从而实现合作的原则。
然而,作者必须首先使合作原则有效:为了把自己的信息表达清楚,他必须确认受话人具有多少信息能使他依赖;他必须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他应该怎样展示这些信息。
由此,他陷入了这样一种情况之中:他必须预测受话人的反应。
换句话说,写作者是单独的;接受他信息的人再某种程度上是未知的、不在现场的。
这就意味着写作者本身必须充当两种角色以使交际正常进行。
既然无法得到迅速地反馈,他就必须预测反馈,并且要提供途径以解决因为缺乏共同的认识儿造成的这种可能的误会以及含义不清的现象。
所以,写作者不得不身兼作者和读者两种职能。
由此可见,一位好的作者必须是一位熟知阅读的人;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
这种观点在Carell(1982)的研究中得到了体现。
Carell认为文章是否连贯不仅仅靠的是语言规则,还得依赖于读者的解释理解。
她认为“对文章的理解是一种在文章与听者或读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或记忆图解之间进行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对于文章的理解,重要的不仅仅是文章、它的结构和内容,而在于听者或读者对于文章的反应……”。
一篇文章是否连贯,不仅仅依赖于其语言规则,同时也依赖于读者的解释和理解。
在写作时,作者必须以读者为中心,必须尽其最大的努力来扮演读者的角色。
比如,在介绍油画“蒙娜丽莎”时,如果阅读者是一般的、不具备油画专业知识的人,作者只需要介绍此画的作者、来历及其意义也就行了;而若读者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作者就不得不深入地了解油画的历史以及达芬奇的独特绘画技巧,以使阅读者能从作者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无论读者为何人,在写作者的脑海里,他会尽可能的设想这位读者会问的问题并且做出回答。
二、阅读——模拟写作的行为阅读是一种受读者写作能力影响的过程。
一般来说,当受话人解译出了送话人的信息时,交流就产生了。
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的简单,因为受话人在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影响力的。
也就是说,受话人并不是像海绵一样被动地吸收任何的信息,受话人必须做出努力才能解译出信息的内容。
并且,送话人和受话人两者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最大程度地分享同样的假设(背景知识)。
就阅读来说,如果某人想要从一篇文章中得到最多的内容,这人就必须有预测技巧——他的想法能够与写作者同步而且能分享许多写作者预想的事。
Frank Smith(1983)强调了预测的重要性。
他认为预测手段最基本的是受话人所具有的背景知识。
预测并不是在真空发生的、它关系到写作者的写作目的。
读者在阅读中必须用预测的手段也就是意味着读者必须预测写作者想说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中必须预测、揣摩写作者的意图,身体力行地扮演写作者的角色。
阅读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模拟写作的过程。
其次,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发生在读者与写作者之间的交流。
Widdowson(1986)指出,只有互相遵守“合作原则”,交流才有可能发生。
而合作的产生,前提就是参与者愿意让对方进入自己的个人领域。
一段话语是否可以理解或可以接受,在于读者是否与写作者有着共同的背景知识以及读者是否愿意与写作者合作。
读者在阅读时,为了将写作者的全部意图解译出来,读者有时必须牺牲自己所有的与写作者相反的观点:他必须立即变成写作者。
不这样的话,他对写作者的意图的解释就不可能尽善尽美。
一位好的读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
比如,设想一位土生土长的阿拉伯人,当他在阅读一位西方开明人士所撰写的有关女性解放的文章时,他的理解是不会尽善尽美的,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会是十分困难的。
换句话说,这位阿拉伯人的“个人领地”非常的牢固,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是不那么容易渗透的。
若要真正的做到透彻地理解那位西方人的文章,这位阿拉伯人只得放弃自己所属的古老的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去掉烙印,也会是说,放弃他原有的所有的种种观念,即“个人领地”。
否则,他就永远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
总言之,一位读者能从一段话里得到什么在于他的兴趣以及阅读的目的。
也就是说,除了他所具有的能将别人所讲的与他的背景知识相联系的能力之外,一次书面交流是否有效更在于写作者的目的以及读者的解释是否协调。
三、调查验证以及建设性建议为了证明以上理论是否属实,我做了一些调查。
调查的对象为西华师范大学高职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关于参加过应试写作和小说鉴赏课考试的同学。
得出的结论是:平时阅读量大的同学普遍写作都挺好,而对于不爱阅读的同学来说,思维相对狭隘,发挥不够好,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更次一些。
这就表明,阅读与写作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相辅相成。
这对于我们的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写作也许能扫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作品,更好地破译作者提供的信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阅读,尤其是阅读优秀的作文,更能够使学生澄清写作中的模糊点,如篇章结构该如何布置等等,以形成规范的作文方式,为了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我们可以试行阅读与写作相互交融的方法。
Widdowson(1978)提到,阅读和写作可以贯通到一起进行教学。
他认为,学习者应通过写作来学习阅读技巧,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技巧。
更具体地说,教学单元以及教学任务的组织应从一个话语像另一个话语过渡。
第一个话语包括一段阅读段落,第二个话语是与第一个话语相联的由学习者自己创作的。
在这两段话之间的练习应是那些帮助学习者理解第一个话语的练习,这样能使学习者顺利地从第一个话语(阅读)过渡到第二个话语(写作)。
对于Widdowson的建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综合的教学法对于我们改革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既然阅读与写作是两种相互联系以及影响的行为,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就不应该把这两种教学分割开,应让学生有机会在阅读中学写作,在写作中学阅读。
所以,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和再创造。
关于阅读,我认为:首先、阅读多元化,需要科学的目光。
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先进的工具、元素都在不断地更新、出现。
而且阅读的方式和范围也不断地广泛。
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很多的工具进行阅读。
而对于阅读多元化,我们需要用科学的目光学会快速地筛选阅读中的重要信息,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注重创新。
同时也要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阅读水准性,需要激活思想,提升价值取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这就是我要说的“阅读水准性”。
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有人去阅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阅读阶级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标准上。
现在,我们来说说孩子的阅读。
因为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的时期,所以我们要从小就开始激活她们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她们越来越高的阅读水平,提升她们的价值取向。
因为她们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