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与图像的关系

文学与图像的关系

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影视网络会取代文学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苏轼论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上面所引的这首诗,确是”诗中有画“的诗,甚至于我们能以诗画出一幅很美的画面。

但这并不代表着诗(文学)和画(图像)就是能够等同的,文学和图像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别的,并且这些差别是无法被消除的。

文学审美与图像审美的不同。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下审美的含义北京师范大学的童庆炳教授认为:“审美的‘审’,即是观照、感悟、判断,也就是说是主体的动作、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极端的状态。

再者就是‘审’的对象就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

”根据童教授的定义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个情景一个是一幅古城春草图,另外一个则是“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两天……”。

第一例我们可能想到的只是辽阔的情景。

在没有其他的审美想像了。

而第二例则不然,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学想象,我们读到后会联想到送别的情景。

读这首诗先要我们有欣赏它的愿望、要求,进一步要全身心天投入,把我们的情感和联想调动起来,专注于这首诗歌提供的画面和诗意,我们就会进入这首诗歌的所吟诵的的感情世界。

而这幅画面由于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平面的感性认识,而不能调动我们的审美主动性,因而不会有更多的含义被人们发觉,没有外界的帮助读者也很难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诗意和境界。

在从形象的角度看。

文学和图像都涵有形象美,并且在形象中都注入了情感在里面。

但在形象美方面,二者只能说是交集,不能等同。

在形像的表象方面,图像更加直观,更加明确的。

如一张风景照片,上面的山山水水是不会有变化的,永远固定的,这种直观给我们以视觉上的无差别的观感,但这种直观却又会翻过来限制我们的思维的扩展的。

而文学的想象美却是有很大变化空间。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审美情趣。

这就使得图像的直观变成了一种缺陷。

一张图像不会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审美观点。

范冰冰是现在演艺界的巨星,但是对范冰冰的评价是不一的,有人说她不是很美,也有人说他美。

这也恰巧说明了一个具象化的人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审美评价标准的。

而文学的高明之处就恰恰在于他给读者留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王安石一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廷寿”(《明妃曲》),却万古长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句也写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美女,契合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美女形象,文学中的罗敷也是恒美的,这也正反证了具象化的缺陷。

“空则万有,静则万动”不把一个东西说的表述的太形象反而是增加了这个东西本身的内涵。

图像的具象是不能做到合乎众人的口味的。

换言之,图像是直接的形象化,而文学的是抽象的需要解码的形象化。

文学的形象化是需要加工的,而正是这多出的一个步骤需要运用人内心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根据审美者自身的条件等因素来创造的,这也使文学的形象化的内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所以,不用色彩而是用文字堆砌的人物形象反而更加美丽,并且这种美有更广的适应性。

另外,文学是具有音乐美的一种文化形式。

这种美电影中的语言是无法达到的。

电影中的音乐美只是人为添加的背景音乐。

如果电影台词是韵文,那就成了舞台剧或者说是话剧、戏剧。

电影在这一点的是有缺陷的,但这并不代表着电影是不好的。

电影也是可以增加一些音效作为情景渲染的,这可以使电影的情景变更显得更加直观,也使气氛更加动人。

而对于图片而言,这种音乐美事不存在的。

在各种书面的或者说是平面的艺术创作,文学可能是仅有的一个有音韵的形式。

这种音韵是来自于文学的构成要素——文字的,每个文字上都被赋予了一个音节,作者对这些音的应用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有了音乐美。

而图片则只是静态的无声的,有些图片,比如一架钢琴的素描,也许会给你音乐的享受,但这只是在我们看到钢琴后的联想生发而出的,不是其自身具备的,也非客观的。

文学与图像在音乐美这一特质上的差别是十分显著的。

文学的音乐美是直接的,图像很少有音乐美的,即便是有也只是抽象的,是由我们读者在观赏时从内心生发的。

文学比之图像在音乐方面的优势,在抒情语言中更是显现无遗的。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诗歌都具有诉诸人耳朵的听觉美”,韵文,特别是诗歌,对韵律、节奏都是非常考究的,如:杜甫的《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这首诗的平仄是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的,虽首句韵律欠佳,但后句有所补救,应该说韵律是很规整的。

节奏上全诗俱为二三分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韵脚为下平五歌韵。

这些韵律、节奏和韵脚都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会有音乐美的原因。

而图像是缺失这些的,因为图像是静止的,也是无声的。

文章开头,笔者阐述了在形象方面,文学的形象比之于图像是较为抽像的,是文学的一个优势,使文学的形象具有更广的内涵。

这一种优势在对一些抽象的哲思的阐述上也是一样突出的。

在表达抽象的哲理时,文学(或者说是文字)的抽象表达能力有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文学本身的抽象性是和哲理的抽象性是暗合的,所以文学可以从一种抽象角度去使哲理更加具象化。

华兹华斯曾写过一首诗歌:人世俗务过分繁重,起早摸黑挣钱花钱,我们荒废了天赋。

我们在大自然中很少看到自己的东西我们丢弃了自己的心灵,可怜的恩赐。

这首诗是由于诗人看到了工业社会和经济社会的洪流可能会摧毁人自身的价值,于是呼唤返回自然,回归人类自身的灵性。

诗歌是抒情的工具,在表现理论上是有所欠缺的,但也足以说的明白的。

让我们在看一篇更有力度的议论文体的文章。

马克思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之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是生产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生产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这段文字详细的阐释了在生产进步的同时,人的异化和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关系。

以及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改善对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这一现象的解决。

这段文字更加适合去彰显文学对哲思的表现力。

而图像则基本上没有能力去直接阐释哲理的,我们只能通过图片中的形象加以联想一些,使之和哲理连上关系。

或者干脆说图像可以成为点燃理性哲思的引线。

我们可以通过图像表现的内容,看到人和社会或自然的关系。

但这些都是通过人的大脑概括出来的,而不是图像自身所能表达出的哲思内蕴。

再看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些符号化的工具正是铸成了文学这座堡垒的砖块。

虽然语言是处于被内容所决定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重要。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再有思想的作家如果语言关过不了,那他终究是失败的。

并且这些语言的运用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作家的语言或者是不同作品的语言都是各有特色的。

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杨绛先生的《洗澡》虽然都是写知识分子圈子的,但却有很大差别。

钱先生语言尖刻,针针见血。

而杨先生温情,悲悯情怀浓重。

这种文学的语言的特点在电影中是很难被表现出来的。

如果我们看着两部电影只能发现这两部小说原型的内容和作者态度的不同。

那些最能体现小说作者水平的语言被忽视了。

这也就消杀了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丽的因素。

电影的这个缺陷是不能忽略的。

这是电影为什么不能取代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艺术中,小说是和电影离得最近的一种形式了,这种近亲关系都无法避免一些矛盾,更不要说其他,如诗歌、散文等形式了。

文学的叙事方式和电影的叙事方式有很大的差别的。

从故事的构成来说,小说的构成单位是文字符号,小说的叙事是通过编码和解码等步骤加以展现的,并且有些作品叙述者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读者也主要是跟随叙述者的。

而电影的生成单位则是图像——即一个个单独的画面。

也就是说是有一个主要的思想来组构或是串联起这些画面以形成电影的。

图像和文学的具体差别是上文一直在论述的。

图像是构成电影的重要因子,其实论述文学与图像的差别也是在侧面地论述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不同也正好成为了电影为什么不会取代电影的论据。

笔者从二者不同方面入手去证明电影不能取代文学似乎有失偏颇,但也不失为一种方向。

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观众会渐增,而文学作品的受众是逐渐减少的。

这是由于市场的需求和人们欲望的的要求所产生的现象。

电影的发展和新通俗小说的发展是非常相似的。

新通俗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一时兴起的,应该说它是一个暴发户。

它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和现在人们对内心欲望的发泄的种种因素,至于现在可以日益蓬勃。

但这不是说新通俗小说就会取代其他小说。

即使他会在一段时间内显现强大的生命力,也不可以说这就是新通俗小说将要取代其他小说的征兆。

比之电影和文学的兴衰,也是这样的道理。

电影或许有很多的优点和便利,但这并不能作为抹杀文学的优点和特性的原因。

根据文学和电影的各种差别,以及文学比之电影所显现的特性。

笔者认为电影不会也不可能取代文学作品。

或许会回到先秦时期,文学为一部分人所学习、掌握和欣赏。

普通大众文学意识或许会逐渐淡化。

到那时文学为精英所掌握,然后由电影来补充普通大众的需求。

但文学却不会被取代,其实绝大部分的电影是以文学为蓝本的。

也就是说,虽然文学与电影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不能认为二者就是完全隔离的。

应该说他们是一组交集。

文学和电影在一些方面是相同的,比如相同题材的内涵和主题等方面。

也就是说如果读者只是想要了解故事,那么在这个层面上,电影是可以暂时替代文本的,但绝不是取代。

文学的特性是电影无法取代的。

上文所说的替代也只是在故事层面的,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取代。

不光是文学和电影在内在上的差别,文学和电影在受众上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文学的受众多集中在知识分子内,而电影的受众却是面向普通大众的。

有些不是知识分子的人也会看小说和诗歌,但这种看或者说是读,却只是体验的阅读,而无法上升到理性高度的阅读。

他们对这些文本的好坏的评价也只是感性的评价,而无法上升到理性的评判。

而电影的主要作用就是讲故事,所以普通大众是都可以接受,而且是喜闻乐见的。

这种故事的接受无需人脑的再加工,只是感性的物质体验,但同时也会给观众以精神上的触动,或喜悦或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从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差别上进行了对比,同时更加突显了文学的特性,以证明文学的不可取代。

但并非否定电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各有不同,各有所取。

所以笔者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但不失为个人之言,请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