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体
.
5、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蛋白丧失了原有的生物 活性,必须通过有效的变性复性操作,才能回收得到 具有正确空间构象(因而具有生物活性)的目标蛋白, 体外复性蛋白质的成功率相当低,一般不超过30%。
.
四、包涵体破菌、分离、洗涤、溶解
1 、破菌 基因工程菌发酵液,经离心浓缩后,可用:
机械破碎、超声破碎。单纯超声破碎,在小规 模下且菌量较少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由于能量 传递和局部产热等原因,很难用于大体积细胞 悬液的破碎,这样部分未破碎细胞与包涵体混 在一起,给后期纯化带来困难。因此,在较大 规模纯化时先用溶菌酶破碎细菌的细胞膜,再 结合超声破碎方法,可显著提高包涵体的纯度 和回收率。
Cyanase,表达产率达菌体蛋白的30%,也不形成包涵体,
而以可溶形式出现。
6 、在细菌分泌的某个阶段,蛋白质分子间的离子
键、疏水键或共价键等化学作用导致了包涵体的形成。
.
三、包涵体表达的有利/有害因素:
1、可溶性蛋白在细胞内容易受到蛋白酶的攻击,包 涵体表达可以避免蛋白酶对外源蛋白的降解。 2、降低了胞内外源蛋白的浓度,有利于表达量的提 高。 3、包涵体中杂蛋白含量较低,且只需要简单的低速 离心就可以与可溶性蛋白分离,有利于分离纯化。 4、对机械搅拌和超声破碎不敏感,易于破壁,并与 细胞膜碎片分离。
.
2 、分离 5000-20000g15min离心,可使大多数包涵体沉
淀,与可溶性蛋白分离。
.
3 、洗涤 包涵体沉淀中主要含有重组蛋白,但也含有一些细菌成
分,如一些外膜蛋白、质粒DNA和其它杂质。由于这 些脂体及部分破碎的细胞膜及膜蛋白与包涵体粘连在一 起,所以在溶解包涵体之前要先洗涤。洗涤常用低浓度 的中性去垢剂,如Tween、Triton、Lubel和 NP40等加 EDTA和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β-巯基乙醇等, 因去垢剂洗涤能力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而加强,在洗涤 包涵体时可加50 mM NaCL。这样提取的包涵体纯度至 少可达50%以上,而且可保持原结构。
.
也可用低浓度的盐酸胍或尿素/中性去垢剂 /EDTA/还原剂等洗去包涵体表面吸附的大部 分不溶性杂蛋白。洗涤液pH以与工程菌生理 条件相近为宜,使用的还原剂为0.1-5mM。 EDTA为0.1-0.3 mM。去垢剂如Triton X-100、 脱氧胆酸盐和低浓度的变性剂如尿素充分洗涤 去除杂质,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大肠杆菌外膜 蛋白Omp T(37 KDa)在4-8mol/L尿素中具有蛋 白水解酶活性,在包涵体的溶解和复性过程中 可导致重组蛋白质的降解。
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 、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
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和辅助因
子,如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等,致使中间体大量积
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
.
5 、蛋白质在合成之后,于中性pH或接近中性pH
的环境下,其本身固有的溶解度对于包涵体的形成比较
关键,即是说,有的表达产率很高,如Aspartase和
.
二、包涵体形成的原因
包涵体形成的原因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
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
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具体的原因可
能有以下几点:
.
1 、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
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δ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
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
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
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
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
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
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
3 、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
包涵体的纯化
.
一、包涵体的定义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 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 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 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 以及脂体、脂多糖等。
大小为0.5-1um,具有很高的密度(约1.3mg/ml), 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 等。
.
用超声波破碎法在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 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时间以及超声间歇时间、 超声时间可以自己调整,超声完全了菌液应该变 清亮,如果不放心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对超声 波及热敏感的蛋白和核酸应慎用。
此外还有高速组织捣碎法,玻璃匀浆器匀 浆 ,反复冻融法 ,化学处理法 。
.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破碎组织细胞,都会使细胞内蛋 白质或核酸水解酶释放到溶液中,使大分子生物降解, 导致天然物质量的减少,加入二异丙基氟磷酸(DFP) 可以抑制或减慢自溶作用;加入碘乙酸可以抑制那些活 性中心需要有疏基的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加入苯甲磺酰 氟化物(PMSF)也能清除蛋白水解酶活力,但不是全 部,而且应该在破碎的同时多加几次;另外,还可通过 选择pH、温度或离子强度等,使这些条件都要适合于 目的物质的提取。
.
实验室用的是低浓度的变性剂—2M尿素在 50mM Tris pH8.0,1mM EDTA中洗涤和用温 和去垢剂1% TritonX-100洗涤去除膜碎片和膜 蛋白。
.
4 、溶解 变性蛋白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一般认为蛋白质 变性本质是次级键、二硫键的破坏,并不涉及一级 结构的变化。包涵体的溶解主要任务是拆开错配的 二硫键和次级键 。
.
变性作用是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 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 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 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 金属盐,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 理方法有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 重金属盐 使蛋白质变性,是因为重金属阳离子可以和蛋白质中 游离的羧基形成不溶性的盐,在变性过程中有化学键 的断裂和生成,因此是一个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