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篇(仅供参考)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种植的果树及其病害种类繁多,具《中国果树病虫志》(1960)记载,我国30多种果树中有736种病害,危害严重的有60余种。
山东省主要种植的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葡萄、山楂等。
苹果和梨主要有腐烂病、早期落叶病、黑星病、炭疽病、轮纹病、锈病、白粉病、锈果病等十多种病害。
山楂生产上,锈病、白粉病、叶斑病等为害较重。
葡萄病害有30余种,其中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等为害较重,细菌性根癌病是辽宁省检疫性病害。
桃树病害不下50余种,其中缩叶病、细菌性穿孔病、褐腐病、流胶病、炭疽病等为害比较严重。
其它果树病害如李子红点病、杏疔病、枣疯病等历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果树生产带来一定损失。
一、苹果(梨)腐烂病苹果腐烂病,俗称烂皮病,臭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树重要病害。
主要为害6年生以上的结果树,造成树势衰弱、枝干枯死、死树,甚至毁园。
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发生普遍。
苹果腐烂病菌是弱寄生菌,凡是能够导致树势变弱的因素都能诱发苹果腐烂病。
此病1年有两个扩展高峰期。
即3~4月和8~9月,春季重于秋季。
当树势健壮、营养条件好时,发病轻微。
当树势衰弱,缺肥干旱,结果过多,冻害及红蜘蛛大发生后,腐烂病大发生。
1、症状特点腐烂病主要为害成年结果老树。
枝干受害两种症状类型:(1)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
病斑红褐色,水渍状→组织松软,常有黄褐色汁液流出→皮层湿腐,酒糟味。
病皮上密生黑色小粒点,潮湿时,涌出桔黄色、胶质状孢子角。
(2)枝枯型:多发生小枝条,以剪口处最多。
病斑不规则,红褐色,很快扩展环绕一周,造成全枝枯死→病部也出现黑色小粒点。
2、病原种类真菌病害,有性为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为壳囊孢属(Cytospora sp.),属半知菌亚门。
3、侵染循环越冬: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和孢子角在病组织内或剪下的病残枝干上。
病斑内病菌可存活4年左右。
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也可梨潜皮蛾和苹果透羽蛾等害虫传播。
侵入:病菌可经各种伤口(冻伤、剪锯口、环剥口、桥接口、虫伤等)侵入,也可经叶痕、果柄痕、果台和皮孔侵入。
潜伏侵染:弱寄生菌,病菌侵入后先在树皮死伤组织中定植而潜伏,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潜伏的病菌便扩展为害。
病害高峰期:显症高峰期在早春,初夏盛期结束。
晚秋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4、发病条件病害发生和流行,树势强弱是关键因素。
凡导致树势衰弱的因素:地条件差,管理不善,施肥不足,干旱缺水;红蜘蛛、落叶病和烂根病严重;坐果大小年现象;冬季树体冻伤、损伤及剪口伤、虫伤等。
5、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壮树抗病:培养树形,合理修剪,调整树势;克服大小年现象;合理施肥;减少冻伤,涂白防寒,加强对叶斑病、枝干和叶部害虫防治。
(2).清洁果园,减少病菌。
(3).药剂预防:早春树体萌动前,喷布杀菌剂保护。
药剂有:40%福美胂50~100倍液;3~5°Be石硫合剂;5%菌毒清50倍液等。
也可选用枝干轮腐净、腐必治等粉剂50~100倍涂抹病斑,腐必清和腐烂敌等水剂50~100喷施,或两种以上的药剂混合使用。
(4).病疤治疗:(1)病斑刮治法:后涂药处理:胂平液50倍液(40%福美胂:2%平平加:水=0.5:0.2:25);5%菌毒清50倍液;5%田安5倍液;10°Be石硫合剂;30%腐烂敌20~40倍液。
(2)敷泥法:宜在春季进行,次年春季解除包扎物,清除病残组织后涂以药剂消毒保护。
二、苹果早期落叶病(Apple Leaf Defoliation Diseases)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包括:褐斑病apple marssonina blot,圆斑病apple round spot ,轮斑病apple ring spot,斑点病apple alternaria blotch1、症状特点苹果树受害后,造成早期落叶,消弱树势,落叶多的果树,果实不能正常发育,也容易引起早期落果,产量损失严重。
(1)、褐斑病apple marssonina blot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又是果实亦可受害。
病斑有3种类型:同心轮纹型:病斑周围有绿色晕圈,病斑上有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
针芒型:病斑小,数量多,呈针芒放射状。
混合型:病斑大,不规则,中央灰白色,边缘绿色。
共同特点:边缘绿色晕圈,病叶易脱落。
(2)、圆斑病apple round spot主要为害枝、叶和果实。
叶片:病斑圆形褐色,有环纹,只有一个小黑点。
枝干(叶柄):卵圆形、暗褐色、凹陷病斑。
果实:不规则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颗粒。
(3)、轮斑病apple ring spot病斑较大,圆形,边缘暗褐色,有明显轮纹。
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产生黑色霉层。
果实也可为害。
(4)、斑点落叶病apple alternaria blotch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嫩枝和果实。
叶片上生褐色小点扩大成红褐色,边缘紫褐色病斑,中心有一个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状。
后期,病斑灰白色,散生多个小黑点,有的破裂,多病斑连片。
2、病原种类(1).褐斑病:苹果盘二孢菌(Marssonina coronaria (Ell. Et Davis) Davis)(2).圆斑病:孤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olitaria Ellis et Ev.)(3).轮斑病: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 Roberts)(4).斑点病:链格孢苹果专化型(Alternaria alternata (Fr.)Keissl))3、侵染循环褐斑病、轮斑病及斑点病主要以菌丝体在落叶或其它被害部分越冬;圆斑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枝内越冬;褐斑病也可以以子囊盘在病斑上越冬。
4、发病条件湿度:雨水和多雾时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
树势强弱:树势强,病害轻,反之,病害重。
苹果品种:褐斑病以红玉、红星等感病;祝光和国光抗病。
轮斑病以红玉感病;危光和鸡冠抗病;圆斑病以红玉和国光感病;祝光和红香蕉抗病;斑点病以红星和印度感病;金冠和国光抗病。
5、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根据实际情况选育抗病品种。
2.清洁田园:秋季清扫果园,结合剪枝清除病残体。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剪枝,增施有机肥等。
3.药剂防治:地域不同喷药次数和时间不同,一般在7月和8月上旬喷2次药。
药剂有波尔多液(1:2:200);50%甲托800-1000倍;80%大生M-45 600-800倍;多抗霉素可湿粉400倍;宝丽安可湿粉2000倍;扑海因可湿粉1200倍等。
三、梨(苹果)黑星病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黑霉病、斑点病。
引起梨树早期大量落叶,常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而且使树势衰弱,又影响下年的结果量。
1、症状特点梨黑星病形成明显的黑色霉斑,此为诊断的最主要特征。
2、病原种类有性时期为Venturia pirina Aderh.属于子囊菌亚门。
无性时期为Fusicladium pirinum (lib.) Fuckel.属于半知菌亚门。
黑星菌菌丝以22~23℃最为适宜。
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萌发的温度21~23℃为最适宜。
苹果黑星病为检疫对象,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及台湾等省局部地方有发现。
3、侵染循环越冬: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和枝梢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及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
传播:风雨传播。
侵入:孢子从萌发到侵入寄主只需5~48小时,一般经过14~25天的潜育期,表现出症状。
三个关键时期:4、5月份病原菌的繁殖累积期;6月份的流行始期;果实采收前一个月。
4、发病条件降雨量:降雨量大小、降雨早晚和持续天数。
温度: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
品种抗病性:一般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
5、防治措施1.清除越冬菌源:秋末清除病残体;早春梨树发芽前结合修剪,剪除病芽梢。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特别是磷钾肥,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力。
3.药剂防治:三个关键时期:4、5月份病原菌的繁殖累积期,6月份的流行始期,以及果实采收前一个月,均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40%代森锰锌乳剂3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10%烯唑醇乳油3000~4000倍液。
四、梨和苹果树锈病(Pear and Apple Rust)梨和苹果锈病,又称赤星病、羊胡子。
转主寄主为桧柏。
春季多雨年份,发病叶率极高,引起叶早枯,并可侵染幼果,造成畸形、早落,影响产量和质量。
1、病害症状苹果和梨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新梢,严重时也为害果实。
叶正病斑橙黄色,溢出桔红色的粘液,病菌的性子器和性孢子;叶背隆起并长出黄褐色至灰褐色的细管状锈子腔。
桧柏上产生鸡冠状(苹果锈病)或圆锥形(梨锈病)的冬孢子角,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胶化,成为橙黄色胶质块。
2、病原种类梨胶锈菌学名为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 苹果锈病菌为G.yamadae Miyabe,均属担子菌亚门。
3、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春季形成孢子角,产生担孢子,随风飞散,散落在寄主组织上,侵染发病。
病害发生无再侵染。
4、发病条件转主寄主:梨园周围不能有转主寄主。
气候条件:4月中下旬冬孢子萌发盛期与梨盛花期一致,如遇到多雨,冬孢子大量萌发侵染。
品种抗性:一般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
5、防治措施通过消灭转主寄主和及时喷药保护,辅以应用抗病品种的综合措施,可将病害损失减低到最低限度。
3-5波美度石硫合剂和0.3%五氯酚钠。
五、葡萄白腐病(Grape White Rot)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水烂、穗烂,分布全世界,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
1878年首先在意大利发现,最初被误为雹害。
我国于1899年最早报道,目前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地区的十几个省区,多雨年份和地区病害发生尤为严重。
病害发生一般年份果实损失率在15%-20%,流行年份可达60%以上。
1、病害症状葡萄白腐病主要为害果穗,也为害新稍、叶片等部位。
果穗:近地面果穗尖端,发生浅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逐渐蔓延至整个果粒。
果粒:褐色腐烂,果面密布灰色小粒点,果梗穗轴干枯缢缩,受震动时病果甚至病穗极易脱落。
新梢:暗褐色、凹陷、不规则形的大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
叶片: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呈水渍状淡褐色近圆形斑点,逐渐扩大成具有环纹的大斑,上面也着生灰色小粒点。
2、病原种类白腐垫壳霉〔Coniella diplodiella(Speg.)Petrk et Sydow.〕,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阶段为Charrinia diplodiella (Speq) Viala et Ravax.,属于子囊菌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