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系:专业:论文题目: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指导教师:2010 年 9月 25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现在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知识型工作将成为新经济时代主要的价值创造形式,知识管理也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新的中心,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也日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知识型员工在劳动过程中,要以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基础,通过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创造新的知识,从事的再不是简单的机械体力劳动,而是以知识创新为其核心工作内容。

如何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大限度开发其创造性,提高工作热情,保持企业的强盛竞争力,成为当今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研究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现状概述冯丹丹在《基于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中提到,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有些欠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单一的薪酬激励模式;传统的“官本位”提升,职业通道单一;激励机制缺乏创新等。

因此有必要构建基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l、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战略高度激励人。

2、提供实现个人成长的激励措施。

(2)知识型员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

3、实施全面薪酬战略,给知识型员工以充分的激励。

4、强化绩效考核的反馈面谈。

5、从福利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

6、拓[1]宽提升通道,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贺佳, 吴绍琪在《基于知识型员工行为结构的薪酬战略》中指出,我国知识型员工目前将报酬激励列为激励因素榜首,那么激励手段研究就理应关注薪酬制度,而以员工[2]潜在的心理行为动力结构为依据的薪酬战略研究在我国才刚起步。

陆远权,张丽莎在《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构建研究》中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其实是知识型人才的竞争,企业对知识型人才的渴求加大了员工的流动性。

知识型员工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专业技能使他们有能力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

他们更加看重的[3]是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而不仅仅是高薪酬高福利。

倪渊,陈华在《现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中指出,我国知识型员工将薪酬福利视为核心因素,而对工作自主性的要求较国外员工相对较低,位居次席。

因此,我们在分析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基础上,改进传统的激励方法,将外在激励和内在激[4]励结合起来,通过内外兼具的激励策略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员工激励机制。

张望军、彭剑峰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发现,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应包括:报酬激励、文化激励、组织激励、工作激励四大方面,并且每一方面又有自己的侧重点。

另外,薛敏、闰书哲认为相对于非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应做这样的激励回应:构筑收入基准,发挥货币的多重激励效应;加强管理柔性,给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自主性;制定生涯计划,以自我实现需求开启知识型员工自我激励的发动机;差别对待,制定个性化激励方案;整体效应,平衡一致性与差异性。

丁蕖从工作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首先应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自由地创造自主地决策;其次需要一个信息平台、知识平等交流、共享的环境。

许丽娟提出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首先提升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企业要有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其次要建立共同愿景,实施价值驱动。

高贤峰从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及行为动力特点出发提出了建立报酬[5]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一体的自我激励机制。

2、国外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现状概述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现代企业不仅是“学习型(Learning Organization)组[6]织”,更应该是“教学型(Teaching Organization)组织”。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知识型员工最注重的前四个[7]因素是:个人成长(34,)、工作自主(31,)、业务成就(28,)和金钱财富(7,)。

彼得? 德鲁克认为,认识与掌握知识型员工的技术专长、工作特点、性格特点及[5]需求倾向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与激励的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仅能发挥员工能力的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一90,,[8]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3.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所出现的问题中国企业激励方式的一个重要误区是将知识型员工激励等同于一般员工激励,即忽[9]视了激励群体的层次性与差异性。

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有些欠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单[1]一的薪酬激励模式;传统的“官本位”提升,职业通道单一;激励机制缺乏创新等。

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不足。

薪酬规划不尽合理。

[10]激励机制缺乏创新。

职业通道狭窄。

尽管随着中国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薪资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一来传统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还没有消除,二来中国的“政企分开”总体来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因此企业薪资分配中各级人员“级差过小”的“平均主义”现象至今仍然存在。

职业通道狭窄,对专业技术人员传统的奖励方式就是将其提拔到管理层,在“官本位”的道上攀升,这种做法具有严重的弊端。

管理工作可能不符合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目标,[11]他们并不想获得更高的行政职位或是拥有更大的管理权力。

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相关理论综述(1)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0)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取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

在舒尔茨看来,人力资本依附于人,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的总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而且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2)委托—代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委托—代理理论取得了迅速发展,从而促进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Ross、Holmstrom和Milgrom、Mirrlesa等人开创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应用模型分析,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他们指出,应该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按一定的契约进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并将其与经营绩效挂钩。

(3)动力源理论研究的结论。

知识型员工的行为受两大动力驱动“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

前者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后者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利益和需要而产生的动力。

其中内在报酬机制在自我和超我的实现过程中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两大动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通过内在报酬机制对知识型员工行为进行激励的主要动力体系。

(4)玛汉?坦姆仆模型。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3l,)、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

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主权,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企业交给他们的任务;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的边际价值已经退居相对次要地位。

(5)战略式激励理论。

战略式激励理论以“人”为企业的战略性主体,为人员提供最佳的培训发展机会,使企业成为促进人们发展与进步的组织,企业的目标就是人员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主客观(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统一;只有员工自我的激励才是有效的激励;员工也是上帝。

该理论说明只有真诚地为员工的成长打算,为员工的实际利益着想的管理者才能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

(6)需求层次理论。

包括人的需求有物质需求、制度需求、精神需求等方面。

该理论说明知识型员工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只要企业做好对他们的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是能取得较好效果的。

四、作者的观点和主要思路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知识经济将成为新经济时代主要的价值创造形式,因此,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企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本文拟从一下几方面分析入手,探寻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对策。

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创造实施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制度是目标实现的保障,一套稳定的制度可减少不必要内耗,使组织成员都以最佳效率为实现组织目标多作贡献。

(2)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

注重公平性、竞争性,动态性。

(3)重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知识经济模式中,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对学习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力求使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5)实施全面薪酬战略,给知识型员工以充分的激励。

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薪酬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成为知识型人才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

(6)加强企业和员工的德性修养以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

(7)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和弹性工作制。

参考文献:[1]冯丹丹.基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2007,(27),382-383 [2]贺佳,吴绍琪.基于知识型员工行为结构的薪酬战略[J].管理科学文摘,2005,(7),29-30[3]陆远权,张丽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0-13[4]倪渊,陈华.现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4),38-40[5]张瑞玲.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1),98-100 [6]杨春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基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实证研究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23-25[7]魏敏.浅谈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J].企业技术开发,2003,(7),36-38 [8]余冲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J].交通企业管理,2006,21(11),17-18 [9]陈桂华.关于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8-19[10]高建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0),212-213 [11]张萌.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0),19-20 [12]戚文鹏.现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3(1),66-67[13]茅力可.基于知识型员工行为特点的内在报酬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8),114-115[14]王晓妍.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理论综述[J].新西部(下半月),2009,(9),71-7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1.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的意义与作用2.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的现状与所遇到的问题3.对于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4.全面薪酬战略与激励机制的综合途径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定量分析——通过数字、图表等进行分析研究定性分析——通过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研究成果,提出我国相应的对策1.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目前国内外采取的研究成果和实验结果加以分析,说明如何更好的建立健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