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综合探究问题》专题练习卷1.兴趣小组在做完盐的性质实验后,发现一瓶碳酸钠固体可能混入了氯化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为此,他们对这瓶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验证】【实验反思】步骤(2)中滴入过量的稀硝酸的目的是。
【实验拓展】兴趣小组还想测定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利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体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为达实验目的,首先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 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
a .称量装置丙。
b .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装置乙的作用是 。
【答案】【实验反思】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并为检验硫酸根离子做准备。
【实验拓展】(1)b→a→c→b→a(2)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避免对后续实验的检测产生干扰。
2.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见物质。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实验方案】【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 。
(2)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二)定量分析【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小吕方案Ⅰ: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3)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
(4)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5)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 。
【答案】(1)稀硝酸(2)CO2+Ca(OH)2===CaCO3↓+H2O(3)ADBEC或ADBCE(4)将装置D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排净,让E中碱石灰完全吸收(5)取上层清液少许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少许,若没有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氯化钡溶液已经过量。
3.一些金属易生锈,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金属锈蚀进行探究。
【实验一】取5枚去油去锈的洁净铁钉,分别装入下表的试管中,进行试验。
(1)通过上述实验可知,温度越高铁生锈速率越(填“慢”或“快”);在(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环境中铁钉生锈速率较快。
【实验二】为探究铁锈的成分,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省略)进行实验(每步反应和吸收均完全)。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水而变量,碱石灰既能吸收水也能吸收CO2。
(2)请指出上图所示实验装置的一个明显缺陷:。
(3)加热前,先通入CO一段时间,目的是。
(4)将铁锈样品加热,样品逐渐变黑,无水硫酸铜逐渐变蓝,由此推知铁锈中一定含有元素,从而推断出空气中的参加了铁生锈反应。
【实验记录】(5)根据上表数据推算,可确定铁锈的成分,用Fe x O y·nH2O表示,则n= ;若缺少D装置,x :y的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实验三】镁带久置空气中,表面因锈蚀而变黑,此黑色物质是碱式碳酸镁,带结晶水的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
(6)欲通过实验探究镁带在空气中锈蚀的条件,用右图所示装置,试管内可选用的物质如下:①O2②水③CO2④O2和CO2⑤CO2和水⑥O2和水⑦O2、CO2和水至少需要选用(填数字序号),才能达到探究镁带锈蚀的条件。
请写出镁带在空气中锈蚀,生成碱式碳酸镁[Mg3(OH)2(CO3)2]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1)快酸性(2)没进行尾气处理(3)防止爆炸(4)氢(H)水(5)4 偏小(6)④⑤⑥⑦ 6Mg+4CO2+2H2O+3O2 ===2Mg3(OH)2(CO3)2。
4.(1)小吴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可用于实验室制取O2的发生装置有________(填装置编号,下同)。
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有________;用C装置收集CO2时,气体应从C装置的_______端通入(填“b”或“c”)。
②实验室制取H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吴向D装置的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变蓝,由此可知碳酸钠溶液呈______性(填“酸”、“碱”或“中”)。
④小吴用E装置探究CO2能否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他做了两组对比实验:第一组用胶头滴管向广口瓶中加入2mL水,发现气球鼓起不明显;第二组用胶头滴管向广口瓶中加入2mL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发现气球迅速鼓起。
他得出的结论是:CO2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如图),同学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是一瓶什么溶液?【猜想与假设】海天同学的猜想是Na2SO3溶液;刘浩同学的猜想是Na2SO4溶液;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写一种)。
【查阅资料】Ⅰ 白色沉淀BaSO3不溶于水,但要溶于稀盐酸。
Ⅱ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BaSO3氧化成BaSO4。
Ⅲ Na2S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SO2,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进行实验】Ⅰ 海天同学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而刘浩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刘浩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再滴加过量稀硝酸,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刘浩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
Ⅲ 卓玛同学对刘浩同学的结论又提出质疑,她认为滴加BaCl2溶液和稀硝酸,Na2SO3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做了如下实验:写出卓玛同学实验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长颈漏斗 AB B c ②Zn+H2SO4====ZnSO4+H2↑ ③碱④CO2+Na2CO3+H2O===2NaHCO3(2)【猜想与假设】Na2CO3溶液(其它合理答案均可)【进行实验】Ⅰ: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的并非只有Na2SO3Ⅱ:先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Ⅲ:步骤1 产生白色沉淀步骤2 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步骤3:此溶液是Na2SO3(或海天的猜想成立)BaCl2+Na2SO3===BaSO3↓+2NaCl BaSO3+2HCl===BaCl2+SO2↑+H2O5.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探究了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硫(SO2)反应后所得固体产物的成分,过程如下:【查阅资料】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2Na2O2===2Na2SO3+O2,2Na2SO3+O2===2Na2SO4;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猜想1:固体成分为Na2SO3猜想2:固体成分为Na2SO4猜想3:_________【实验探究】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反应发生(产生足量的SO2)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从a 处导出的气体,木条复燃。
实验前称得Na2O2固体的质量为78g,充分反应后称得生成物固体的质量为134 g。
【实验结论】(1)A是制取SO2气体的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类似,请写出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由题中________的实验现象,可推测猜想2是错误的。
(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的质景.可计算出Na2SO3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Na2SO4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总结提升】(l)若实验前称得Na2O2固体的质量为m1g,充分反应后称得生成物固体质量为m29,则m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用含m1的关系式表示)。
(2)请另外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定性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后所得固体产物的成分:__________。
【答案】猜想3:固体成分为Na2SO3和Na2SO4【实验结论】(1)Na2SO3+H2SO4===Na2SO4 + H2O+SO2↑(2)木条复燃(3)吸收水分,使二氧化硫干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防止进入C装置(4)63 716.小明同学欲回收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考题: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两瓶白色固体,用剩的药品。
他对其中的一瓶药品是否纯净产生质疑,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白色固体为碳酸钠;猜想二:白色固体为氯化钠;猜想三: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设计与实验】【实验结论】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三正确。
【反思评价】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结论领悟到:老师强调加入稀硝酸并且至过量的目的是_____。
他认为,若只将实验步骤中的过量稀硝酸换成过量稀盐酸,重复以上实验操作,虽然也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不能确认猜想二是否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
【归纳总结】1.在选加试剂检验物质成分时,既要考虑除尽原有的干扰物质,又要防止____新的干扰物质。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规范操作以避免药品被________。
【答案】【设计与实验】气泡 AgNO3+NaCl===AgCl↓+NaNO3检验并除去CO32-引入Cl-对实验造成干扰【归纳总结】1.引入 2.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