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中考-化学-信息类题目专题

2018年中考-化学-信息类题目专题

2018年中考-化学-信息类题目专题教师辅导教案授课日期:2018 年月日授课课时: 2 课时B.②③④C.D.只有①②我们常通过化学反应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则她的猜想错误。

①用图Ⅱ所示装置干燥从a与(填“b”或“c”尿素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填“有”刺激性气味。

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H2。

出上述物质中单质。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上述物质中单质。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试管尾部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

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稍后有肥皂泡飘到空中。

说明生成的气体仪器①的名称是,仪器②的名称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是)。

课后作业:[针对练习1]1.( 2017·广东)XX泡打粉的标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B.泡打粉可以随意放置C.加入泡打粉制作的蛋糕更松软D.面粉是有机物,碳酸盐是无机物 2. (2017·来宾)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为乙醛−−−−→一定条件322322CH CH OH+O 2CH CHO(乙醛)+2H O 。

实际是发生了如下两个反应,反应一:∆22Cu+O 2CuO ,反应二: ∆−−→3232CH CH OH+CuO CH CHO+2H O+Cu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Cu 在反应一中是反应物B. Cu 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改变C. Cu 在反应二中是生成物D. Cu 在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3. ( 2017·哈尔滨)生物体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甘氨酸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 甘氨酸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4:5C.甘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构成的 D 一个甘氨酸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4.(2017·绵阳)工业上常用空气中的氮气生产硝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①−−−−→催化剂223高温、高压N +3H 2NH ②322催化剂4NH +5O 4NO+6H O③222NO+O =2NO ④2233NO +H O=2HNO +NO(NO 难溶于水)。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①②③④中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B.用H 2O 吸收NO 2的过程中通入过量的O 2可以提高硝酸的产量C.反应②④都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反应①③均属于化合反应D.在密闭容器中,将46 g NO 2溶于64 g H 2O 中形成HNO 3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8.2%5.(2016·扬州)以FeSO 4为原料制备铁黑颜料Fe 3O 4(其中Fe 既有+2价,也有+3价)的过程如下:“转化”过程的反应为4Fe (OH)2 +O 2 + 2H 2O =4Fe (OH)3 若原料中含FeSO 49.12 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理论上与FeSO 4反应的NaOH 溶液的质量为4.8 tB.理论上“转化”过程参与反应的O 2的质量为320 kgC.该方法理论上最终可以获得Fe 3O 4的质量为4.64 tD.若“转化”过程参与反应的O 2过量,则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偏小6. ( 2017·重庆)科研人员以纳米镍粒子为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加热生成甲烷和水。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纳米镍粒子反应前后质量不变D.二氧化碳的排放易引起温室效应[针对练习2]7. ( 2016·永州)如图是医用过氧化氢溶液说明书的部分内容,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1)在医疗的外用上,采用含过氧化氢3%左右的溶液作为 (填“催化”或“消毒”)剂。

(2)过氧化氢溶液应该采取遮光和方式,保存在阴凉处。

(3)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制取的气体是(填化学式),通常需要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剂来加快反应速率。

8. (2017·郴州)如图中,①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试回答:(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写字母编号)。

(3)A 和B 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它们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C 所表示的粒子是 (填“原子”或“离子”)。

9. ( 2017·广州)氯化亚铜(CuCI)广泛应用于冶金、电镀、医药等行业。

已知CuCI 难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

CuCI 的制备流程如下:(1)“滤液1”中除了Na +, SO 42-外,还存在较多的离子是 、 (写离子符号)。

(2)“反应”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是2CuCl 2+Na 2SO 3=2CuCl↓+2NaCl+SO 3,产生的SO 3迅速与水化合生成一种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操作a ”的名称是 。

本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水除外)是 (写化学式)。

(4)可用“水洗”的原因是 ,“醇洗”的目的是 。

(5)160 g CuSO 4与足量NaCI 经上述制备流程,可生成的CuCI最多是 g。

10. (2017·无锡)二氧化锰因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制备二氧化锰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某研究性小组对此展开了系列研究。

Ⅰ.用高锰酸钾制备资料一:(1)3K2MnO4+2H2SO4=2KMnO4+MnO2↓+2K2SO4+2H2O(2) K2MnO4易溶于水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反应类型是。

将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用稀硫酸浸取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得MnO2,用稀硫酸而不用水浸取的原因是。

Ⅱ.用硫酸锰制备电解MnSO4溶液可制得活性MnO2,同时生成氢气和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Ⅲ.用废锂电池制备资料二:2Al+2NaOH+2H2O=2NaAlO2+3H2↑用废锂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破粉等涂覆在铝箔上)制备纳米MnO 2,并进行锂资源回 收,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

(3) MnO 2与碳粉经下列三步反应制得纳米MnO 2 ; ① 22高温2MnO +C 2MnO+CO ,②MnO+H 2SO 4=MnSO 4+H 2O③3MnSO 4+2KMnO 4+2H 2O=5MnO 2↓+K 2SO 4+2H 2SO 4 上述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有 (填序号)。

Ⅳ.用碳酸锰制备控制一定的温度,焙烧MnCO 3制取MnO 2的装置如下:(1)实验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石英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 MnCO在空气中加热易转化为锰的不同氧化物,3其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B点对应固体成分的化学式为(请写出计算过程)。

[针对练习3]11. (2017·威海)多角度认识硫化氢气体。

硫化氢(HS)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2道尔顿等科学家对它进行过深入研究。

请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并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1)~(4): 资料一: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氢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FeS)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资料二:道尔顿在其著作《新系统》中对硫化氢的研究有以下记载(大意):A.硫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受热,生成硫和与硫化氢等体积的氢气;B.常温常压下,硫化氢与氧气按2:1的体积比混合,点燃,生成硫和水,无气体剩余;C.常温常压下,硫化氢与氧气按2:3的体积比混合,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和水。

资料三: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

(1)从宏观上看,硫化氢由组成:从微观上看,硫化氢是由构成。

(2)氢硫酸有酸性的本质原因是。

资料一和二中描述的硫化氢的化学性有、、。

(3)资料二的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实验中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比为,B,C实验中硫化氢均发生反应。

(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并探究硫化氢气体的性质。

①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实验中收集气体的方法是 ;③实验中,丙装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④丁装置的作用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的实是。

12. (2017·内江)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的扩散(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水合过程。

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

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Ⅴ.【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成了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

若物质c 为NaOH ,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 (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③浓H2SO4Ⅶ. 【反思交流】(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填“>”“<”或“=”,下同)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 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

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

13. (2017·深圳)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原理中重要的一步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足量NH3和CO2制备NaHCO3,化学方程式:NaCl+NH3 +CO2+H2O=NaHCO3↓+NH4Cl。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该过程,请结合具体的步骤回答下列问题:Ⅰ.气体制备(1)二氧化碳气体制备实验室常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其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择的气体收集装置为 (选填装置对应的字母)。

(2)氨气制备实验室常用硫酸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实验室制备NH3的反应原理为∆↑24223Ca(OH)(固)+2NH Cl(固)CaCl+2H O+2N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