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高职单招模拟试卷《语文》试题_______班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毗.邻(bǐ) 菁.华(jīnɡ) 殷.红(yān) 有的.放矢(dì)B.抨.击(pēnɡ) 应.届(yīnɡ) 箴.言(zhēn) 生吞活剥.(bō)C.粗犷.(kuànɡ) 奇葩.(pā) 饮.马(yìn) 吹毛求疵.(cī)D.气氛.(fèn) 倾轧.(yà) 勾.当(ɡòu) 前仆.后继(pū)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仗义直言不胫而走鸠占鹊巢出神入画B.针砭时弊沓无音信淳淳告诫贻笑大方C.应接不暇前踞后恭断章取义纷至踏来D.幅圆广阔直接了当残无人道鸦雀无声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尘封千年的杭州雷锋塔地宫昨日开启,一尊珍贵的铜佛像得以重见天日....。
B.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星,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8.9”大火。
C.家庭温暖,事业有成,李容却皈依佛门,让人不可理喻....。
D.你毕业时送给我的那支笔,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殒身不恤.(顾虑) 罪愆.(罪过) 如履.平地(鞋子) 豁.然(开阔) B.不厌.其烦(嫌) 先.哲(有智慧的人) 穷形尽相.(外表) 深味.(味道) C.化险为夷.(平安) 缔.造(创立) 繁冗.拖沓.(多余无用) 兼.程(两倍的) D.大相径.庭.(门外小路) 感喟.(叹气) 纷繁芜.杂(杂乱) 杜撰.(写作) 5.下列词语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轻描淡写独吞虎咽越俎代庖萍踪浪迹B.天理昭彰神采奕奕富丽堂皇篷荜生辉C.世外桃园夸夸其谈项庄舞剑卓著成效D.草菅人命贫瘠不堪逃之夭夭蛊惑人心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⑴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_____着这个小镇的经济发展。
⑵表现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亮剑》,_____了众观众。
⑶天山最高峰有常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闪射出_____的白光。
A.限制感染剧烈 B.限制感化强烈C.制约感染强烈 D.制约感化剧烈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B.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街对面站着一个人,看上去十八、九岁,一副失意落魄的样子,怪可怜的。
D.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⑵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⑶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⑷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A.设问比喻通感借代 B.夸张比喻通感借代C.夸张借代通感比喻 D.夸张拟人比喻借代9.下列各句与例句语法结构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情不自禁地喊起来。
A.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B.大家选他当班长。
C.天空升起一弯新月。
D.小杰闭着眼睛听音乐。
10.下列复句的结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尽管人民革命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②但是,由于革命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③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不可战胜的。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条件)(并列) (条件)(因果) (转折)(因果) (转折)(因果)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
B.请别客气,劳驾..我的事,一定努力办到。
C.请问家慈高寿..?D.是哪阵风把您老吹来了,真是“蓬荜生辉....”。
12.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北京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是王府井,最能让人花钱的地方也是王府井。
改成否定形式的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祝福》—老舍—现代—小说 B.《炉中煤》—舒婷—现代—诗歌C.《风景谈》—茅盾—现代—散文 D.《窦娥冤》—关汉卿—明代—杂剧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2小题,共34分)(一)阅读《威尼斯》选段,回答14~18题,每小3分,共15分)①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
②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③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
④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⑤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⑥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14.这段话的中心是:()A.威尼斯是由一群美丽的小岛组成。
B.威尼斯气候温和,阳光明媚。
C.威尼斯是个美丽的海中的城。
D.威尼斯别致的原因。
15.“海中的城”用引号表示。
其作用是:()A.引用 B.强调 C.否定 D.特定称谓16.“团花簇锦”是个比喻,它的本体是()17.这段文字着意刻画威尼斯风光的一个特点是()A.绮丽 B.干净 C.别致 D.明媚18.这段文字对“海中的城”威尼斯的描写,提法正确的一项是()A.观察点变化,立足点不变 B.观察点不变,立足点变化C.观察点变化,立足点变化 D.观察点不变,立足点不变(二)阅读《古代的服装及其他》选段,回答19~21题。
(7分)在封建社会里,也和今天一样,人人都要穿衣裳。
但是,有一点不同,衣裳的质料、颜色、花饰有极大讲究,不能随便穿,违反了制度,就会杀头,甚至一家子都得陪着死。
原来那时候,衣裳也是表示阶级身份的。
①以质料而论,绸、缎、锦、绣、绡、绮等都是统治阶级专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
以此,“布衣”就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了。
有些朝代还特地规定,做买卖的,即使买得起,也禁止用丝质材料。
以颜色而论,大红、鹅黄、紫、绿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因为这些颜色的染料国内产量少,得从南洋等地进口,价格很贵。
皇帝穿黄袍,最高级的官员穿大红、大紫,以下的官员穿绿,皂隶穿黑。
至于平民百姓,就只好穿白了,以此,“白衣”也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
至于花饰,在袍子上刺绣或者织成龙、凤、狮子、麒麟、蟒、仙鹤、各种各样的鸟等等,也是按贵族、官僚的地位和等级分别规定的。
平民百姓连绣一条小虫儿小鱼儿也不行,更不用说描龙画凤了。
不但如此,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极大讲究,②例如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绣着凤的衣服,只有皇后才配穿,即使是最大的官僚,如穿这样的服装,就犯“僭用”“大逆不道”的罪恶,非死不可。
19.短文的中心句是:(2分)20.短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21.分别指出选段①②两处所运用的说明方法:(3分)①②(三)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回答22~25题。
(每小题3分,12分)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2.“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这句话在文中是()A.论述的中心论点 B.引出的错误论点C.作者的观点 D.大多数中国人的观点23.引文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A.论点 B.论据 C.反面论据 D.反面论点24.第三段中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是指()A.所有的中国人 B.大多数中国人C.慨叹的人 D.国民党反动派25.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的关系是()A.并列 B.递进 C.假设 D.因果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2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成者,私.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且燕赵处秦草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7.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与生谈,问之28.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词性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故事B.⎧⎪⎨⎪⎩其曲中规其其孰能讥之手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公为成献之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9.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 B.范增数目项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可得闻与3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的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闻.寡人之耳也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1.“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担忧本来 B.灾难本来 C.忧患肯定 D.忧虑肯定3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这段文字论证了文章的什么分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