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和优势所在

浅析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和优势所在

浅析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和优势所在内容提要:在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经常使用隐性采访的方法进行采访,通常是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阴暗面进行揭露,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则较多地使用偷拍偷录的方式获取材料,并且由此而形成的批评性新闻报道很受电视观众的欢迎。

与此同时,惹起的新闻官司也不少。

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存在很多争议。

本文主要从受众和媒体等方面阐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及优势所在。

关键词:隐性采访存在条件优势所在由萨洛蒙、布勒松等人提出的“堪的摄影”的手法,即偷拍手法。

近几年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被广泛应用。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隐性采访或称暗访。

所谓隐性采访就是指记者故意隐藏自己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企图直接参与某个新闻事件或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观察的形式获取新闻资料的新闻采访活动。

它主要用于搜集违法乱纪、违背社会公德内容的新闻事实的采访。

在我国新闻史上,也曾有许多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获取新闻进而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903年发生的“沈荩案”影响最大,1903年初,清朝政府与俄国秘密商定条约六条,俄国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等地区。

新闻记者沈荩将用侦探手段获得的消息传给了天津的英文报纸并遍载日报报纸。

由此,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响应,拒俄运动掀起。

沈荩也因此而惨遭迫害。

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显性采访,而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对立,也是记者采访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目前对隐性采访的质疑也层出不穷。

涉及到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等等。

但争议归争议,隐性采访仍然在使用,并且由隐性采访获取的新闻资料被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

诸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大写真》浙江卫视周末版有一个以偷拍偷录为主要采制手段的《目击》栏目,这样一些名闻遐迩的栏目也主要是借助隐性采访的吸引力而长盛不衰的。

它们的成功足以证明隐性采访是极具生命力的。

那么面对道德压力、法律压力隐性采访的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优势是什么呢?一.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科技进步,摄影器材轻便易隐藏,为隐性采访提供了技术准备电视新闻区别于平面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其能通过摄像机向观众展示一个立体的视听空间。

因而,电视新闻实务的发展对现代电子技术手段的开发利用有较强的依赖性。

摄录一体化的ENG的发明和使用为个性化的、有特色的电视采访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伴随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记者可以通过卫星采集新闻,这种采集新闻的形式被称为SNG。

美国有线电视网对挑战号航天飞机爆炸、海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就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

当前,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有的将摄影器材藏在挎包里,在挎包上挖一个洞,在镜头上蒙一只尼龙袜,既避免闪光,又能拍个正着。

有的将录音话筒藏在衣领中,卷在书本里等等。

如1994年5月,《焦点访谈》获悉在上海火车站,一些不法分子贩卖国家刚刚实施出台的增值税发票,并且这些人组织严密,成帮结派,稍有不慎,轻则拍不到事实,重则记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通过偷拍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票贩子的嚣张。

如记者:“怎么增值税发票刚刚实行,你们手上就有了增值税发票?”票贩:“国家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而当记者反复刨根问底时,票贩立即警觉且出言不训。

形势立即警张起来。

可见,对于一些犯罪活动,记者若公开采访,反而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打草惊蛇的同时无法保障自身安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隐”治“隐”。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进易隐藏的摄影设备。

2、新闻媒介之间、电视媒介内部竞争激烈,促进隐性采访的发展我国以前较少采用隐性采访,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活动一般是依靠党和政府的组织,宣传部门的协助,自上而下进行的。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面临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新闻竞争也变得空前激烈。

记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且不仅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竞争激烈,电视媒介内部的竞争更是如火如荼,争夺的焦点是受众,目标是获取高收视率。

要想赢得受众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尽可能地发布独家新闻。

在这个信息资源相对丰富的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高度分散,观众对电视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节目就能赢得高收视率,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隐性采访能一针见血地揭露事实本质,反映真相,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心理层面,受众都会得到相应的满足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知情权。

另外,电视新闻在语言符号之外还可以通过现场的环境、气氛音响、新闻人物的表情动作向观众传递信息。

在这样一个“讲述的时代”而非“故事的时代”,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长镜头、同期声等讲述方式能把观众直接带入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减少了接受“符号新闻”时必须去想象和推断的思维过程,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更真实强劲的冲击力。

这样无疑会强化受众对相关媒体的好感,刺激收视率和发行量的上升。

3、批评性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呼唤隐性采访(1)批评性报道的特殊性呼唤隐性采访批评性新闻报道多为揭露丑恶、虚假现象,且这些丑恶行为可能或已经对社会造成危害。

但是,从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当事人是绝对不愿对着摄像机承认自己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

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与此事相关的知情人士,他们也可能因害怕被打击报复而闭口不谈。

而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者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的特点,这样被访者就会放松戒备,呈现给观众的行为自然真实,不会出现与日常行为迥异的“表演”行为。

例如,1996年4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咸宁工商取财有“道”》的片子。

反映了107国道的湖北咸宁段,咸宁地区工商局和咸宁市工商局扣押大量的车辆,并处以高额罚款的现象。

记者先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后又进行显性采访,将咸宁工商局局长徐碧琼前后对待汽车司机和对待记者的态度进行对比,事实真相昭然若揭,给观众最真实、详尽、惊险的镜头。

(2)记者的隐性采访是经过策划后的主观故意行为,与随机性采访不同。

在新闻竞争中,电视新闻必须通过新闻策划彰显个性,进而以个性吸引受众。

而隐性采访与突发的社会新闻不同,它往往是一种比较有深意的社会现象。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之前,在思想上往往是有所准备的,如到达现场时,记者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或观察,如果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办等等,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接到一份群众反映的电子产品的订单,上面电子产品的价格都比市面上同类产品的价格低一半左右。

记者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可做,遂假扮成要购买电子产品的客户,与这一群可疑商贩进行周旋,据商贩称,这些产品价格便宜主要因为它们是水货。

后来记者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与当地公安联合介入,才将该以出售水货为名骗取他人订款的不法分子查获。

4、隐性采访的“法无禁止即自由”(1)隐性采访既不违法也不违背新闻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我国法律规定记者依法享有采访权,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的要求。

”而隐性采访归属于采访,因此它不违法。

(2)法律没有明令禁止隐性采访行为,应视为合法行为。

(3)隐性采访多用于批评性报道中,批评性报道中当事人的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或是不道德的,因此不能单纯地以新闻的某些职业道德来约束对非法事件的采访。

《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的条例“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取得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由于隐性采访的内容主要以抨击社会不良为主,所以,一旦被采访者有声明的机会,他们就会极力反对隐性采访。

表面上,隐性采访显然违反了"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一《准则》规定的。

但是从本质上看,隐性采访是不违反这条规定的。

因为,隐性采访一般运用在对非道德行为的采访上,正因为被采访者在从事非道德行为,甚至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才会对采访者的采访要求予以拒绝。

所以,对从事非道德行为的人(被采访者)拒绝采访声明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他们从事非道德行为的尊重,这在根本上既有违社会的公共道德要求,也有违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道德理想的追求。

所以,我们认为隐性采访在本质上没有违反上述道德准则——隐性采访实施者(新闻记者)的行为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主流的社会道德理想。

5、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确保社会的有序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并且该职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虽然显性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事实本身就是隐秘发生或进行的。

有的不仅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公众利益,而且记者在采访时还会受到“行政干预”“说情风”“监督对象的抵制”等导致采访有难度,通过普通的途径无法获得有关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隐性采访。

如在《焦点访谈》贩卖私盐的报道中,记者和编辑运用了公开和隐性两种采访方式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公开采访中该地区打击私盐的单位领导诚恳地告诉记者:该地区不存在生产私盐的现象,而在隐性采访中该地区官贩勾结,生产运输贩卖私盐,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此外,中央电视台2001年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曝光了南京冠生园食品厂“陈馅月饼”事件、2003年又用此方式曝光了江苏太仓用母猪肉,死猪肉等制作“太仓肉松”事件、曝光浙江金华用农药敌敌畏充当驱蝇剂浸泡火腿制作“金华火腿”事件。

通过报道许多人不再购买这些产品,致使这些产品的销量一路下跌,可见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刃”。

二.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优势隐性采访贴进新闻事实,与显性采访不同,它的采访环境相对开放,事实本身隐蔽性也很小,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可视性很强,能满足受众追求新闻真实性的需求。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采访突破了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给受众扑面而来的真实感。

(1)被访对象的言行真实度高,被访对象没有“镜头反应”由于被访者不知道记者的真实身份,因而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论从体态还是语言上都比较自然。

如1999年年底,《焦点访谈》暗访山东枣庄山亭区城头镇非法加工所谓豆制品现象。

私营企业主对“打工”记者的“提问”毫无戒备。

更为滑稽的是,正当记者打算与城头镇政府联系采访时,该镇市场边的大喇叭响了“各位加工户请注意,中央电视台要来检查质量问题,要求各家把平时生产用的燃料和滑石粉收起来……”可以说如果没有暗访是绝对不会得到这么真实的内幕。

(2)拍摄的画面构图、光线等真实可信隐性采访无限逼近现实的特性使它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为了追求真实,寻找真相,隐性采访忽略很多元素的合理综合运用。

比如,在进行偷拍的过程中,记者是把摄像机隐藏起来拍摄,避免被采访对象发觉,这时候拍出来的画面就无法顾及到构图、光线、声效等一系列因素,可是正因为这种画面的倾斜、光线的暗淡、或角度的怪异、声效的单一,反而使受众更容易获得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实与可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