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 “隐性采访”(一)

浅析 “隐性采访”(一)

浅析 “隐性采访”(一)
论文关键词:隐性采访表现形式角色把握解决措施
论文提要:本文从“隐性采访”的表现形式入手,思考和研究了在当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环境下,我国的各个新闻媒介是采用何种采访方式在新闻界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媒体在选择
“隐性采访”的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环节以及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
《焦点访谈》自开播以来已谱写了十几年的光辉历史,在这十几年里,一直都能保持央视王
牌的地位,源于它的取材。一个成功的栏目,必有吸引人的地方,简单来说,必有它能满足
广大受众某种需要的能力,比如说隐性采访,它就能满足人本性里无法涤除的窥私欲。越是
关于别人的不好的一面,越是通过正常渠道得不来的消息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从中央级
媒体到地方级媒体,隐性采访被广泛的应用,尤其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
告》、《新闻调查》、影响最大,备受观众瞩目。从较早期的记者躲进装有特制玻璃的货车内
偷拍公路的“三乱”情况,到对南京冠生园月饼使用陈馅的暗访与报道,无不给广大受众群体
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到底是什么引起新闻媒体排除千难万阻去追求非正常渠道的信息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一
下几个方面:
一、隐性采访的起因:
现在,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求新,来满足
受众的好奇心理,不可避免的使用隐性采访。隐性采访作为现今大多数媒体的一种采访报道
方式,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些内在的原因:
第一,采访到真实性材料越来越难。
第二,正常的采访受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的阻挠。由于利益相关,地方各级主管的保护使
得公开采访更为困难;特别是我国行政机关实行问责制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及个人为了保住
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许多妨碍新闻采访的措施,各单位各部门只对正面的新闻报道感兴趣。
第三,社会公众赞成、认可隐性采访。在现代社会中,公众急切需要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
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现实中阴暗面的事实,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空气,推
进精神文明建设。隐性采访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这种需要,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第四,新闻媒体受利益的驱使。由于受众对于各种新、奇、特的报道情有独忠,而各新闻媒
体也感到了这一“卖点”所来的可观的效益,作为两全其美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当事
的记者们接连不断地采用暗访和偷拍的方法,即使有些受众感到不妥,也会谅解。
从新闻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采访是一种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畸形成长,目前虽然没有明文禁
止,但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它现在所以没有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一是因为被揭露的事情维
护了多数人的利益,两害相比,揭露坏事明显更重要;二是公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太强,我国
的管理体制和各种监督机制还不健全。一旦其他监督机制健全了,公众的法律意识提升了,
媒体普遍采用这种采访方式将会被关注并受到广泛批评。所以,我们的立法部门与其让事情
这样发展下去,不如早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新闻行业的职业规范,多总结和推广些公开
采访的技巧,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法律争端。
二、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下,隐性采访被过度使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种媒体不断加大隐性采访的使用力度,从而导致滥用的可
能性急剧加大。滥用隐性采访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诱导式采访。在隐性采访中,因诱导而致的新闻结论的模糊性不仅会混淆事实,而且
采访者可能涉嫌违法犯罪。例如,记者为了获取某软件公司盗版销售其他知名软件公司软件
的确凿证据,假扮成一般用户咨询该软件公司要求购买,并给出购买的可观数额和总报价。
此种做法可能会得到对方的肯定答复,但是却陷入了“陷阱取证”的模式中:或许该软件公司
之前根本就没有销售过该盗版软件,而正是由于此次“买主”的主动上门要货,且有暴利可图,
才会诱发犯罪而开始实施盗版行为。许多人误以为,只要对方从事的是违法或者犯罪活动,
那么新闻媒体运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偷拍偷录就无可厚非,而且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舆论监
督有深度、有力度,但是法律常识的欠缺导致新闻媒体忽略了一个法律上的严重问题:“诱
导犯罪”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在记者隐性采访时,如果通过故意设“套”、“陷阱”,诱使对方
上当受骗甚至犯罪,可能存在教唆犯罪甚至自身犯罪的可能性。据报道,有记者到沈阳市三
好街暗访业户销售淫秽影碟情况,业户自称没有,记者便许以高利,业户禁不住诱惑,索性
到其他摊位去买,然后再转手倒卖。此种采访方式与其说是暗访,倒不如说是引诱犯罪。
其二,过度介入式采访。一般认为,在隐性采访中,记者依法选择以一般民事主体的身份介
入事件比较适宜,如扮演消费者、公司雇员。而记者如果在采访中扮演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立法、司法、军队工作人员等),就属于越权而成为过度介入。例如,浙江某报记者冒充应
聘者,参加杭州市招聘副处级干部的考试,结果被选中,直到有关部门决定商调时,才知道
这是报社派记者在“考察”招聘活动的公正性。
其三,干扰秩序式采访。记者为得到某种新闻材料不惜干扰社会秩序的一种采访方式。羊城
某报曾经刊登一篇隐性采访的文章,该报记者为了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得到有
关部门的特许后,冒充遭抢劫的外地游客,向上海110报警。报案后仅2分零10秒,先后
便有4辆警车呼啸而至。此种“隐性采访”严重干扰110报警台、医院急救中心等社会关键公
共服务部门的工作。
其四,利用隐性采访实施违法或者犯罪行为。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采访权获取一些非法的利
益。例如,海南某法制报两名实习记者乔装改扮到定安、琼海两县暗访娱乐场所的设赌情况。
两人通过参与赌博,分别输掉1000元和200元后,以“公开曝光”相要挟,先后3次对当地
公安机关进行敲诈,结果被依法逮捕。
三、隐性采访带来的影响。
由于隐性采访能够绕过种种障碍,淋漓尽致地曝光社会黑暗面,所以往往成为记者挖掘事实
真相的有力手段。但当隐性采访的范围越来越广,记者们对偷拍偷录等设备驾轻就熟的时候,
却往往忽略了作为记者,一种具有社会公器性质、负有重要社会责任的传媒工作人员应有的
道德规范与行业素质。
第一,它违反了最基本的诚信原则。采访是一种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的前提是
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在隐性采访中,如果记者以其职业角色介入的话,是根本不可能
达到采访目的的。因此记者便会伪装身份,根据采访的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结果,这
种人际关系就不得不建立在谎言之上。这样的做法对被采访者而言是一种伤害。
第二,它容易引发记者的诱导行为。当记者以普通的社会角色介入采访的过程中时,这种获
取独家新闻、制造“卖点”的心理势必会影响记者正常的角色行使,从而产生诸如“诱导”被采
访者的行为。有的记者暗访“三陪”现象,一进娱乐场所就问,“有小姐吗?”这显然有违法犯
罪之嫌。曾经有的电视台记者故意把钱包丢在大街上,甚至让人装作不慎失足掉到水里,以
观察路人的反应,这些做法虽然美其名曰为测试社会公德,事实上是对他人的极大不尊重。
第三,它容易造成记者策划新闻。所谓策划新闻,是指新闻媒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于新
闻事件采取介入与干涉的方针,以促成新闻事件向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人为
提升事件的新闻价值,达到轰动效应的一种行为。记者的任务本该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
客观、真实的记录,而不是主动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当记者乔装改扮,以普通的社会角色介入事件发展过程中时,如果不行使与其角色相
应的行为模式,就很难取得采访对象,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的信任,也就难以实现采访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策划新闻往往不可避免。当记者操纵了事态的发展,新闻事件就成了记者自
导自演的一出戏。新闻失去了独立性,它的真实性又从何而来呢?
第四,隐性采访在备受争议中逐渐成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鲜
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隐性采访能挖掘到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幕后真
相,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
与此同时,由于其特有的性质,与其他形式的新闻采访方式相比,隐性采访往往更多地涉及
到法律问题,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因此需要新闻记者特别注意,
对隐性采访要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从这么多年的观察来看隐性采访中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泄露国家机密。
《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
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保密法》第20条规定:“报刊、书籍、地图、图文资料、声像制品的出版和发行以及广播
节目、电视节目、电影的制作和播放,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