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性采访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隐性采访新闻报道以其真实、鲜活、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特点,直观迅速、真实可信的优势为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所接受,赢得了越来越多一线记者的青睐。
同时社会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一度引起争议,本文就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和道德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伦理道德新闻法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隐性采访新闻报道以其真实直观、信息量巨大、更能够吸引读受众眼球的特点为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和一线记者所青睐。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媒体都有通过隐性采访,来揭露各种违法乱纪或是其他影响公众利益的事件。
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的很多名报道,如《山西疫苗乱象调查》,都是通过隐性采访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源。
然而,当今社会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再度引起争议。
不少人反对隐性采访,是因为即使报道媒体是出于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目的,也不能淡化隐性采访自身带有的欺骗性。
这种通过欺骗获得的新闻素材,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人身权益。
甚至由于一些记者自身法律道德素质不高,,为了便捷地获得采访信息,无视法律规定和道德界限,滥用隐性采访。
因而,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和道德性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概念
隐性采访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采访来说的。
根据新闻界实践来看,对于常规的正面采访,受访者都是乐于接受的,但是对于反面采访或者批评性质的采访,一旦记者亮出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受访者通常是躲闪回避。
为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监督的职能,新闻界中随即产生相对于常规采访的秘密采访方式,即隐性采访。
通俗地讲,隐性采访是指隐藏身份的新闻记者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晓的前提下,利用摄、录设备秘密采集新闻事实的一种方法。
理论界至今没有对隐性采访给以明确的界定,从称呼上隐性采访通常又称为隐匿采访、私密采访、偷拍、暗访等等,这些称呼都表达了隐匿的采访特征,新闻界一般称为隐性采访。
二、隐性采访的积极意义
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
通过隐性采访,新闻媒体可以获得公开采访难以取得的新闻事实,完成一些高难度的采访任务;隐性采访具有无可辩驳的实证性,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事实真相,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其对新闻事实深层次了解的欲望;隐性采访也可以使新闻材料更加完美。
由于隐性采访功能的渗透性,能够获得一个新闻事件完整的来龙去脉与原因结果,从而
提高新闻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隐性采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同。
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公众急切需要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现实中阴暗面的事实,净化社会空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隐性采访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这种需要,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二、隐性采访中涉及的法律界限
1、国家安全问题。
新闻媒体是泄露国家机密的重要通道,各国情报界均可从新闻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中获取情报机密。
获取国家机密的主要方式有秘密文件被改变并公开发表、拟定的新闻稿未经审核即被泄露、业务部门审核不严等。
新闻史上,尽管记者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国家机密并造成泄露的案件十分罕见,但一旦发生无疑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严格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特别是新闻记者更要坚守国家机密安全,避免隐性采访不当造成国家安全机密的泄露。
2、法人的商业安全问题。
市场经济下,商业机密价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客体。
当前,新闻记者对企业或个人的隐性采访题材大多为其贪污受贿、官商勾结、非法经营渠道等不法行为,这种采访是合法的,符合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基本不存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泄露商业机密的法律纠纷,但并不代表这种隐性采访就不与企业的商业机密出现任何冲突,一些新闻机构或记者在对企业进行隐性采访时,如果对某一事物的判断错误,就有可能会将本属于企业合法的机密错当成非法行为予以曝光。
3、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记者隐性采访过程中隐藏或伪装了自身真实身份,使得被采访对象放松了警惕性,极易获取他人的隐私,这种客观事实即使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擅自披露也通常会对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侵害,侵扰了他人人身自由和私生活空间。
4、未成年人权益。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给予了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其中第四章第三十条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个人隐私;第五章第四十二条中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公开出版物、影视节目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姓名、照片、住所以及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资料。
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隐性采访是严令禁止的。
三、隐性采访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
首先,隐性采访违反了最基本的诚信原则。
在隐性采访中,记者根据采访需要伪装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深入所要采访的领域,与受访者建立起一种虚假的人际关系,这从道德上对于被采访者是一种伤害。
其次,隐性采访可能会有非正常的诱导性行为。
记者为了通过隐性采访获取独家新闻,以提高新闻机构刊物发行量和个人的知名度,比然会为了更多的制造“卖点”,而一定程度上对受访者做出非正常诱导等行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新闻不真实的表现。
此外,隐性采访并非正常策划新闻。
有时新闻机构为达到一定目的,采取介入与干涉方针提升所采访事件新闻价值,人为策划轰动效应,这也是一种触犯伦理道德的行为。
四、隐性采访的法律基础
1、新闻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新闻记者的采访权作为新闻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2、舆论监督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为真实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保障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仅靠普通的显性采访方式很难收到效果。
因此,隐性采访是新闻媒介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代表人民更好的行使舆论监督职责,获取新闻信息第一手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建议
1、加快隐性采访的道德法律化建设。
我国至今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这对约束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是非常不利的,仅仅依靠宪法来约束新闻工作者、保护公众的权益是远远不够的。
在涉及到隐性采访相关法律的时候,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
政府和社会大众之间有着相互对应的责任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在组织日常工作时能充分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不能打着“维护社会稳定等理由”及“内部资料”等保密标签,延迟向全社会公开突发事件的详实信息,使得共勉的知情权受到侵害。
这样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新闻媒介也就可以避免为了获得事实真相频繁的使用隐性采访,从而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隐性采访的使用频次,进而改善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问题。
3、完善媒体内部的管理规范建设。
仅仅依靠外部的法律约束,来改善新闻采访中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新闻媒体单位必须根据外部法律条款的大方向,制定单位内部的审查制度,加强对采访内容的审查,约束记者的采访行为。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采访内容坚决不予播出,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记者要明确给予指出,并根据单位工作制度进行相应的处分,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明辨是非,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抵
制,以减少因滥用隐性采访而导致道德缺失等问题的发生。
4、提升新闻采访主体的自我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有严格的职业操守,可以在外部缺乏完善约束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内心中形成一个道德标尺,在工作中能够善于分辨是非,自我约束,抵制各种诱惑,形成采访的美德伦理。
同时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明法懂法,不知法犯法。
参考文献:
《论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制衡》王玉茹
《论隐性采访与有关的法律道德问题》文雪梅
《论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赵丽
《隐性采访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则》吴怡
《隐性采访法律规制研究》殷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