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都名胜与文化第一讲古都概说1.什么是古都?时间:作为都城的时间较为长久;空间:古都的遗址应当是能够确指的并且与当代相关的城市临近;性质:是一个不受外来控制的独立王朝火政治政权的中心所在2.中国古都是世界上古都最多的国家,数量在220个以上。
3.古都的通城(有不同时期不同名,同名异地的现象)1.通城(泛称):京、国、都、邑、京畿(首都边地叫畿)、京阙(阙代都城)、京华(文人居住)、京辇(皇帝的车乘)、京师(明代后开始使用)。
2.专称(狭称):秦都咸阳、汉唐长安、金中都(北京)元大都、明清北京。
同名异地:长安:汉都长安、唐都长安;南京:辽南京析津府,(金北京),明南京应天府(南京)。
4中国县域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安阳、郑州、开封、北京、南京、杭州。
5大古都:时间、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并在历史进程中有重大作用。
6中国古都特色1.古都选址:1.谷仓、2.要塞、3.岔路口、4.时局、5.其他(风水、祥异等)2.在自然环境作为大前提下,主要考虑经济、交通、军事,都城附近时一片富饶的土地,能做到自给自足,军事上既能制内又能御外,地理上尽可能处于王朝版图的中心位置或有便捷的交通。
7.古都的迁徙。
在公元14世纪盘庚(商王)迁殷之前迁都十分频繁,之后到隋唐基本稳定在中原,贝斯偶那个之后南迁或南北变动,最终落都北京,呈大十字特点(由西向东,南北变动,最后定都北京)。
迁徙是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象征举措。
8古都的布局与规划两种形制:1.方正形(代表:隋唐长安,元大都)2.自然形(依山傍水,受环境影响比较大。
代表:南宋临安城(今杭州)、明代南京应天府)。
规划:以宫殿为主体,中轴对称,棋盘式格局,由封闭走向开放.五>古都文化在中国都城内,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都表现出三种风格:1,贵族文化、2,士大夫文化、3,市民文化。
1,贵族文化:源于出身高贵的皇族或在官任职,通常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高。
表现出高雅的、规范的、霸气横溢、色彩绚烂饿文化风格和气质。
2,随社会的发展,等级观念的削弱,其影响也在减弱。
2,士大夫文化1,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风格,出身状况不一样,但都受过良好的而教育,有追求逍遥,超脱,向往宁静,淡泊,也‘有狂放不羁者,更有秉承法家的冷峻,墨家的严谨,儒家的淳厚而有很强使命感忧患意识的参与时政者。
但总体而言皆以追求个性的张扬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
3,市民文化源自于民间中下层地位卑微的普通民众,以宋为界,之前虽有形成,但影响不大,宋代市民阶层崛起,开始占据一定的地位,文化表现为亲近世人,贴近生活,热闹轻松,娱乐,通俗甚至是庸俗,杂乱的风格与特点。
八大古都简史西安(作为都城1077年)曾是12朝古都,北有秦岭,南临渭河近函谷关,大散关,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位于关中平原。
1,西周:丰镐、2,秦:咸阳,3西汉:长安,4,隋:大兴,5唐:长安。
洛阳(885年)地处河南伊诺盆地、黄河中游南岸,四周关隘重重,东虎牢关,西函谷关,南嵩山,北邙山、黄河。
古人有地势评价:河山控戴,形势甲于天下。
处天下之中固有;四方之贡,道里均。
1夏中晚期:二里头遗址2商:西亳(偃师)4周:洛邑5东汉:雒阳6曹魏北晋:洛阳北魏、隋唐东都、北宋西京:洛阳。
开封(336年)河南省,豫东平原,汴水河畔,地势平坦,河湖交错,水陆通达,交通方便。
1夏都: 老丘2战国魏:大梁3五代,后梁的东京4, 北宋东京:开封5,金都南京:汴京6,明初北京,开封取自:开土封疆之意。
南京(450年)今江苏省,长江下游南岸,西临江淮平原,东为富饶的江南鱼米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河湖沼平原丘陵俱全,北有钟山,南有聚宝山,西有石头山,故有龙盘虎踞之说。
1,东吴:229年建都建业,2东晋:建康3:南朝(宋齐梁陈)420年建都建康(六朝古都)4十国时期:都金陵称江宁府5,明初都城:南京应天府,有称京师。
杭州(210年)今浙江省,八大古都中风景最秀美,杭嘉湖南,钱塘江北岸,陆地形成比较晚。
1,五代十国的吴越:923 年都杭州,2南宋:临安府。
北京(903年)华北平原北端,西有西山,东北有军都山,东南为华北平原,有“北京湾“之称,有很多关隘,东北角有古北口,西南角有南口关沟东哟喜峰口,这些关口时北京沟通东北,内蒙的交通要道。
1,先秦燕国都邑:蓟2辽陪都南京:燕京析津府3,金中都:燕京4,元大都:大都5,明清北京城。
安阳(351年)河南省,地处洹漳流域,由西安和邺(河北)组成,西有太行山北有漳河洹河,东游卫河1,殷商:盘庚迁至北蒙叫商2,曹魏邺都3,十六国时期的邺都4,南北朝时代的邺都郑州河南省今登封1,文明肇始,轩辕故里禹都阳城2,夏启少康之都3,商汤亳都二、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1,中国古代埋葬制度2,中国古代埋葬方式:土葬、水葬、天葬。
3,埋棺材的叫墓、茔,墓地范围内叫兆域,墓上土堆叫坟、冢。
古时有“不葬其亲”、“不封不树”到春秋战国时期有地位的人开始又封又树,繁盛于战国,以方形为贵。
4,古代坟墓:陵(王者为陵)、林(圣人为林,孔林,关林)、坟(老百姓)。
5,墓室的形制:1.方上、覆斗(秦汉采用的多,讲求高大)2依山为陵(唐以后)3.宝城宝顶(明清最为显著)6.神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7.昭穆制:昭在左,穆在右,一代在中,二代为昭,三代为穆。
8.动物石像叫石像生、人物石像叫石翁仲。
9华表由望柱发展而成,墓阙自汉代始出现(瞭望塔)10.帝王棺5重,里面为椁。
、三、历代陵墓1..秦始皇陵今陕西临潼,封土为方上形,秦兵马俑坑,目前发现有三个,各具风格,据推算可出土真人大小陶俑八千余,战车百余乘,马一万余匹,兵器数十万件,一号坑最大,二号坑兵种混编,三号坑为指挥部,所有士兵都面向东方。
、秦陵铜车马:封西侧发现,原名为大型彩绘铜车马,尺寸是实物大小的一半,主要为青铜仿制,精美金银饰品1000多件,一为安车一为高车。
是20世纪出土饿结构最复杂,技艺最精湛的文物2.茂陵今陕西兴平,汉武帝的陵墓,历时53年建成,封土为方上形,今茂陵博物馆在霍去病墓前3.西汉阳陵汉景帝的陵墓,在今咸阳出土有大量的裸俑(无双臂,被誉为“东方的阿波罗)4.唐昭陵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渭河以北,唐陵中第一座依山为陵形坟墓,最大的唐陵分献殿(享殿)和寝宫,昭陵博物馆建在徐懋公(李责力)墓前,昭陵六骏、勋臣陪葬制度兴起。
5.唐乾陵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墓,陕西乾县梁山,是唐陵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贰佰四十万平方米依山为陵是后代效仿的楷模,是唯一为被盗的唐陵,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其三千米的神道旁的石雕群、七节碑(述圣记碑)、六十一官王像。
6.黄帝陵陕西黄陵县桥山上,宝城宝顶形。
四、书法专题1.书法是美化文字的艺术,写字的方法和写字的规则。
2.书法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3.书法的演变过程;由繁到简,技巧风格各异。
4.书体:篆、隶、行、楷、草。
篆体:起于商周,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广义的篆书,有书曰“古文”指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代表:西周大盂鼎、颂鼎、毛公鼎,战国石鼓文(籀文))小篆:秦统一后全国推行的文字(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代表作:李斯泰山石刻、封山石刻、琅琊山石刻)隶体:汉朝的国体传为秦狱吏程邈所创,分方整、流利、奇古三种类型。
有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变圆笔为方折,有象形为笔画,间架平均适度,疏密有致。
有蚕头燕尾’波磔法。
(代表作:已瑛、礼器、史晨、华山庙,曹全等碑刻)楷书(又名真书,正书)由三国时期钟繇所创,或说是东汉王次仲。
有隶书---八分书演变而成,端正楷模,平直方正,一笔不苟,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魏碑)、初唐四杰作品、颜筋柳骨。
行书东汉刘德昇所创,分行楷和行草两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随意性大,不似楷书版拘谨,笔势生动多变,笔法有神韵,些事随意轻便,古经久不衰。
(代表作:王羲之《兰亭序》)。
草书始于东汉末分为章草(字字独立)和行草(连笔草),章草有东汉史游创造由隶书发展而成,字字独立而仍有隶意,张芝创今草。
代表作有,皇象《急就章》、王献芝《中秋帖》(一笔书)、张旭《断千字文》,怀素《藏真帖》。
5.先秦书法甲骨文:迄今为止可是最古的汉字,开创书法只先河,特点:象形、多刀刻,呈直线,起笔落笔为尖状。
又称“尖头篆”钟鼎文:起始商周,西周登峰造极,文字开始有主观意向,开中国书法艺术只先河,有章法、笔势圆润,风格各异。
大盂鼎、颂鼎、毛公鼎分别是早中晚时期的代表作。
秦篆:自形趋于整齐、均匀,圆齐。
汉隶:史称“隶变”,隶书定性过程是书法史上的伟大变革上承篆书规则,下启真书风范,又成简省连笔草隶,章草的渊源,今草的依据。
魏晋:各种书法成熟,书家辈出,书法艺术空前繁荣。
卓越代表人物:钟(繇)王南北朝:南朝简牍,北朝碑版,南朝:风格闲逸以王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为代表,北朝:个体皆有,一楷书风格最为独特,遒劲有力,与唐碑楷形成楷书两大体系,一龙门二十品位代表。
隋唐时期:统一南北书派,唐朝是楷书的一个高峰期。
唐宋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中后期:颜筋柳骨,狂草飞动,颠张狂素,唐后期:1.《三坟记》篆书,李阳冰书;2.隶书《石刻孝经》,李隆基著;3.《大秦景教流行碑》宋元书法:晋唐真迹失传较多,发帖流行。
北宋四大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
《黄州寒食帖》,《前赤壁赋》,《黄庭坚诗》,《吾友帖》赵佶,北宋第八代国君,创瘦金体元代:赵孟頫《洛神赋》(行),《游天冠山诗》(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