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哪个地域,无论是哪个群体,都存在着一种心理,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

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

勒庞在这本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这与我们一直认为的群体观念大相径庭,我们之前总是认为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无所不能而又无坚不摧的,但在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联系之前所说的从众心理,也许现在的集体真的并不是一定有利的。

在社会中,无论做什么事,都有着随大流的现象。

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思维定式。

思维上的从众定式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但一旦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就成了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而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盲目从众心理”往往占了大多数。

因为在从众过程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的集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尽管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于个人思想,但却可以被群众接受。

比较典型的如聚众哄抢财物、集体盗墓、球迷闹事等等。

这些
集体行为都是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模仿、感染而产生的。

其实,当这些人们参与这类行为时,往往自身的想法比较模糊,甚至可能对周围的情况并不了解,只是受人蛊惑或受利益驱使,表现一种“出事大家顶”的责任分担心理。

在前几天的新闻中还看到过这样的一幕,有人掉落了一些百元大钞,但迎来的不是众人帮忙拾起这一美好的向往,而是四周人一哄而上抢钱,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当只有一个人时,会害怕受到惩罚,会选择去帮忙拾起而不是抢夺,但当两个人,三个人,甚至一群人时,没有人再会去想自己是否会遭受惩罚,而只会想赶紧抢,再不抢就没有啦,因为在从众时,一切错误都可以被接受,正所谓法不责众。

即使这时候有人想阻止,但更多的人为了不受伤害,我想更多的人会选择旁观,因为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而正是这样的人,特别容易被一些目的不纯的人来专门利用从而达到某种目的。

生活中也的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能够引起轰动效应,使得群众竞相传播、议论。

但更多的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

社会中常有的炒作就是这一心理的实际应用。

但是如果刚刚只是一些资本家利用这一心理来炒作自己的商品,来增加自己的名气。

这也就算了,但是现在更多的是会有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以及喜欢“凑热闹”的心态来激发一些矛盾,甚至导致人民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在如今的这种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庸俗,浮躁的文化与价值观时时刻刻都充斥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我们不加辨
析,仍然保持着这种随大流的现象,那么模式化的生活状态就会减弱我们的生活激情,随大流的生活态度会使我们丧失了创造动力,与此同时,思想观念上日渐庸俗化,这些不但弱化了个性意识,更带来整个社会的平面化现象。

慢慢地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性与创造力遭到严重的遏制,使得一个民族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所以,在我们处于社会之中,处于群众之中时,面对现实中的状况,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波逐流。

做一个清醒的人,坚持自己的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