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2.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12.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板书)
在生活中,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抵制不了不良诱惑,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起因于自己最初的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这一问题。
㈠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阅读感悟:“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土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
[各抒己见]:我们应如何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
提示学生结合教材第15页的“知识链接”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我们要学会辨证地看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既要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又要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的消极影响,做到趋利避害。
【板书设计】:
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
㈠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实话实说]:
①好奇心曾经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②在你的经历中,有没有因为“过分好奇”而让你难堪或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的事情?
学生组内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总之,好奇心和从众心理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
引导学生思考:宋某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深渊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点拨:对于好奇心,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探究交流: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过分好奇”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教学媒体
投影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千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诱惑,有金钱、权势、地位、功名等等,面对诸多诱惑,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很容易落进圈套和陷阱,正如古人所言:贪权落陷阱,贪财入孔方,贪功遭名裂,贪杯误大事。因此,面对不良诱惑,我们要学会说“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
案例警示:成、银行卡号和密码,如果有人能将银行卡里的钱套现出来,双方可以平分这卡里的钱。宋某和对方联系好后,运用自己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将银行卡里的钱套了出来,第一次他得到了赃款100元。在做了几次后,他对于如何获得他人的银行卡密码、身份证信息产生了越来越强息后,便利用网上银行买东西或帮别人充值的方式,将银行卡里的钱挖到了自己的口袋里。后来,他又在网上搜到了苏州某高校大约100多名大学生的相关招商银行卡信息以及个人信息,将里面的现金全部套取出来。宋某又一次上网作案时被警方当场抓获,被法院以盗窃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
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内涵与影响。
能力目标:能全面、辨证地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思考:①你怎么看待这些松毛虫的行为?
②这次实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交流,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填写教材第16页的表格。
教师点拨: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行为,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因此,我们既要能够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有时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是相伴而生的,那么,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对人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①从众心理的含义和影响
②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2.正确认识好奇心
①好奇心的含义和影响
②正确把握好奇心
问题探究:“羊群效应”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这种“效应”对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事实上,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它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这种“羊群效应”一方面让羊跟着别人学到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羊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束缚了羊的思维,使羊变得缺乏主见。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从众心理的双重影响。
2.正确认识好奇心
教师引导:好奇心能够激发人们探究新事物的兴趣,激励人们去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
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因好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产生的发明创造?
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可进行小组竞赛)
引导学生阅读少年何骥的事例,进一步感悟好奇心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师归纳引导:好奇心既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也可能把我们引向歧路,如果把握不好,他就可能诱使我们走向犯罪的深渊。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福尔顿的事例,进一步认识交流从众心理对人发展的双重影响。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学生思考交流,自由发言。
情境再现: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他们一直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