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之洞生平

张之洞生平

厂 湖北织布局
青 衣
卢汉铁路
评价
• 优: • 一是充满爱国图强精神,强调急办大办,雷厉风行,故能 在较短的年间,办出如许成绩。 • 二是办企业的气魄大,军民用工业和轻重工业同时并举, 不同于洋务运动初期先军用后民用和先重工业后轻工业的 发展序列。 • 三是办企业的资金,大部由张之洞在地方自筹,清廷拨款 很少,不同于洋务运动初期兴办的几个大型军用工业,全 部资金靠清廷拨款。 青
青 衣
近代教育家
• 张之洞举办教育事业的影响很大。他所办学堂之 多、类型之广、范围之大,以及在废除科举制度、 建立系统教育等方面的作为,不仅在近代教育史 上没有谁能赶得上他,即使在有清一代,也没有 人能同他比拟。
青 衣
• 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 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 (今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 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 范学堂,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
青 衣
戊戌变法期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
• 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成为洋务派的一个旗手,他渊博精深 的传统知识、多年的办学经验、为慈禧倚重的政治地位, 都为其他的洋务派和 顽固派所不及。 • 张之洞抵制变法的集中之作是1898年4月著成的《劝学 篇》,张之洞在洋洋洒洒的数万言《劝学篇》中,深入细 致地阐明了他办学的根本原则和离场,提出了“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的观点,以维护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与戊戌变 法的激进主张保持距离。
青 衣
军事工业
• 试造浅水兵 轮 • 广州枪弹厂 • 广州枪炮厂 • 湖北枪炮厂
纺织工业
• 广州织布局 • 湖北织布官 局 • 湖北纺纱官 局 • 湖北缫丝局 • 湖北制麻局 • • • •
重型工业
广州炼铁厂 汉阳铁厂 大冶铁矿 王三石、马 鞍山煤矿
青 衣
在湖北的工矿事业
• 1、湖北纱布丝麻四局:1890年,张之洞于武昌筹建了官办湖北织布局; 1894年,又建了湖北纺纱局;张之洞以湖北产丝颇多,于武昌望山门外设了 湖北缫丝局;到了1898年张之洞又在武昌平湖门外设办了中国第一个机器制 麻工厂湖北帛麻局,延聘日本技师。以上四局面积一万六千余平方,经六七 年之久建成,后由于资金问题到1902年全部取消官办形式,招商承租由私人 经办了。 2、汉阳铁厂:张之洞为了摆脱列强对我国钢铁的封锁和控制,也为了解决军 备和民用对钢铁的需求,于1889年9月奏请在广东办炼铁厂,向英国订购机器, 设厂之议刚成定局,他即被调往湖北。于是他又上奏请示将广州炼铁厂移至 汉阳龟山下,1894年,开炉炼钢。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也是 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后因经费不足和其他原因,改为官督商办。 3、大冶铁矿、王三石煤矿和江夏马鞍山煤矿: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 料,于是张之洞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并露 出地面。德国矿师发现此矿后向德国政府报告,经过张不懈斗争,维护了采 青 矿权。 衣

近代企业巨头
• 在近代中国,张之洞是一个驰名中外的企业巨头, 他举办近代企业不限于史学界论定的洋务运动的 历史阶段,他从1885年3月试造小型军舰开始, 到1909年死去位置,一直没有停止开办各类工业。 由此可以论定,张之洞不仅是洋务运动后期崛起 的以为洋务首领,而且是中国近代史上,举办近 代企业坚持最久的一个企业家。


铁路事业
• 张之洞生命的最后20年,同我国的铁路事业紧紧地联系着。 • 1889年,他提出修芦汉铁路得到清政府的批准而被调任湖广总督; 以后,为修筑芦汉铁路他开办了汉阳铁厂,以生产铁轨。1895年在 署理两汉总督期间,奏修上海达苏州至江宁,旁达杭州。1896年张 之洞回任湖广总督,在继续修筑芦汉铁路同时,他又兼顾粤汉铁路, 请设粤汉铁路总公司。1905年从美国合兴公司之手收回粤汉铁路的 修筑权,组织修筑粤汉铁路。1906年议修川汉铁路。1908年被派为 粤汉铁路督办大臣,又兼督办川汉铁路,当此二条铁路开工修筑时, 张之洞于1909年去逝。总之,我国关内的京汉、津浦、粤汉、沪杭 甬等铁路干线的修筑都与张之洞发生过关系,他对我国的铁路事业贡 献也是很大的。
青 衣
关于学制改革的思想
• 4.主张设立师范学堂。他还强调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使 之在癸卯学制中自成系统。他认为:“学堂必须有师”。 因此,“办理教育,首重师范”。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张 之洞在办学实践中,对师范教育格外重视。在他主持制定 的《癸卯学制》中,三级师范自成体系。1907年掌管学 部后奏准颁发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是为我国女子师 范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的开端。张之洞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 践对我国近代师范体系的确立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青 衣
• 1889年至1907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英国、德国支持 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督鄂期间,着力扶持民族工 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 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卢汉铁路。 他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水患,划 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 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武汉 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青 衣
生平
• 张之洞,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 初三生于贵州。 •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 (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 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 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青
青 衣
《劝学篇》思想内涵
• 二、忠君思想 • 张之洞身为朝廷大吏,从政之后青云直上,是清政府倚重 的权臣。他所以能够为清政府,尤其是为慈禧太后所倚重, 这是和他“恪守臣节”的忠君思想分不开的。《劝学篇》 仲,溢注了张之洞浓重的忠君思想。他自己忠君,也用浓 墨著文,教人忠君。
青 衣
《劝学篇》思想内涵
青 衣
“中学”、“西学”具体内涵
• 中学指封建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他在 《劝学篇》中说:“《四书》、《五经》、中国史学、政书、地图为 旧学,”他认为这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应当放在首位,学生应先从经 史子集中学习“圣人之心”和“圣人之行”,然后才学习对封建统治 有用的“西学”。 • 西学指“西政”、“西艺”两方面。“西政”中又推崇“刑狱立法”, (法律制度),与维新派“西政”有本质区别,并非资本主义政治制 度,他极力反对那些能动摇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政治学说 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文化。把新思想比作“洪水猛兽”,将提倡资产阶 级文化的人视作“自忘其祖”、“自贱其宗”。“西艺”即自然科学 青 技术知识。 衣
青 衣
青 衣
《劝学篇》思想内涵
• 一、爱国思想 • 《劝学篇》写作背景,同维新派“保国会”的成立背景一 样,都是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写成的。维新派成立 “保国会”,要求变法,是为了拯救国难,救亡图存;张 之洞撰写《劝学篇》,也是在呼吁国人,以印度、越南、 朝鲜等国为儆,要求学习西方、“变器”、“变事”、富 国强兵,免做殖民地、不做亡国奴。
青 衣
关于学制改革的思想
• 1.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提倡因陋就简,利用各地书院、善堂、祠 堂、庙宇等场所及其经费兴学,鼓励地方官绅捐资办学。 • 2.关于学制改革的设想。张之洞曾在《劝学篇》中提出过建立三级学 堂的构想。1903年,奉旨与张百熙、荣庆一起主持制定了《癸卯学 制》。该学制是张之洞学制改革思想的具体化、法规化。 • 3.主张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实业学校。在这种“振兴实业、为国储 才”思想驱动指导下,张之洞除了积极兴办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外,还 借鉴国外设计了三等各类纵向衔接横向联系的完备的实业教育体系, 为我国近代实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青 衣
• 1884年中法战争时,张之洞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 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 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 ——广东水陆师学堂,为黄埔军校的前身;广雅书院,为 广东广雅中学的前身。
青 衣
广东水陆师学堂
青 衣
广雅书院
青 衣
• 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 •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 力除积弊。邀请外国教官训练江南自强军。 • 1896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按照德国制式改造湖北旧 军为新式陆军。创办湖北武备学堂。德国教官法金汉后来 是一战时期德国总参谋长。
青 衣
•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在继曾国藩、李鸿章和 左宗棠之后,洋务派赫赫声势大见衰落之际,最后一个代 表人物张之洞在清朝中央政府支持下,在担任总督的江西、 两广和湖北都主持了“新政”,以振兴实业、编练新军、 举办文教设施,耸动朝野视听,造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 格局。其中,振兴实业又是这个新格局的基础。
• 三、卫道思想 • 张之洞一生的学术思想,表明他是孔孟之“嫡派”,他无上 尊崇孔孟之学、推崇孔孟之道,认为别的道义可以通融, 唯独孔孟之道,万不可变,封建纲常万不可变。 • 四、专制思想 •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极力攻击的是“民权”说和“议院” 论,从而暴露了他的专制思想。
青 衣
《劝学篇》思想内涵
• 五、中体西用、“变事”不变制思想 • 张之洞既然是十分忠于清政府、极力维护封建的纲常伦理、 反对民权、主张专制,这就决定了他的所谓“变法”,不 可能去触动封建的政治体系和宗法制度。尽管他宣称“西 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而实际上他是反对从 跟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他的“变法”,只能是做枝 节的改革。他在处理西学与中学的关系上的理论是“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
对近代新教育的影响
• “中体西用”是创办中国近代新教育的指导思想。百日维新教改未脱 出此论,变法中之文教政策也贯穿这一思想,《奏定学堂章程》规定 的办学宗旨是“中体西用”的具体化,因此,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晚 清教育。 • 在当时的中国,要在封建主义旧文化弥满天下有社会里塞进若干新文 化,除了中体西用外,还不能提出更有效的宗旨。只有以“中体”为 前提,西学才能有所依托,否则,它在中国则没有适于生存之土壤。 也正因此,中体西用有其积极的影响,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外一个陌 生的世界,引进了一部分西学,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