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型:执笔人:审核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理解文意。
【学习重点、难点】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理解文意。
【知识链接】
作品介绍——《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学士刘向将其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这、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
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
同时,本书语言精练,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根据【知识链接】和书下注释完成下面的填空。
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这部书中有许多成语:如、、等至今为人所称引。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辱”的意思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二、研读共品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2、疏通文意。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结合注释自译,注意加点的字词。
(2)思考以下问题:
a.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b.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三、互助质疑
四、当堂检测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b.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第2课时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型:执笔人:审核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理解文意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3.培养翻译朗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理解文意。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 2、易安陵:
3: 4:
5、虽然,受地于先王:
6、因使唐雎使于秦:
(二)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ǔ ____使命(2)秦王fú ___然怒(3)免冠徒xiǎn ____ (4)
以头qiāng ____地(5)休jìn ____降于天(6)天下gǎo 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 ____星袭月
二、研读共品第二段:
疏通第二段文意——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结合注释自译,注意加点的字词。
2、思考以下问题:
(1)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2)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4)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5)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三、研读共品第三段:
1、疏通第三段文意——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这一段中的“之”除了“布衣之士”,都是消除句子主谓间的独立性
(1)结合注释自译,注意加点的字词。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②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2、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
,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3、本文段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四、当堂检测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第3课时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型:执笔人:审核人: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翻译课文第四段,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
2、总结文言知识点。
3、练习巩固。
【学习重点、难点】能正确翻译课文第四段,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解词。
怫然:布衣:抢:庸夫:
士:仓:休祲:
休:
祲:缟素:
2、译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二、研读共品。
(一)疏通第四段文意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注意加点的字词。
2、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②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二)把握人物形象
1、找出秦、唐说的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可用“从句中,我读出了唐雎或秦王
的性格”说话。
2、小组交流,共同归纳。
秦王:
唐雎:
(三)总结写作手法。
(讨论,归纳)
本文是怎样刻画唐雎形象的?
三、知识归纳、练习: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3.轻寡人与()
4.岂直五百里哉()
5.寡人谕矣()
6.秦王不说()
(二)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徒以有先生也()
4.以君为长者()
5.以头抢地耳()
徒: 1.亦免冠徒跣()
2.徒以有先生也()
夫:1.此庸夫之怒也()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
2.虽然,受地于先王()
而: 1.挺剑而起()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愿终守之()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4.长跪而谢之曰()
者:1.以君为长者()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然:1.虽然()
2.秦王怫然怒()
于:1.受地于先王()
2.仓鹰击于殿上()
3.请广于君()
与:1.轻寡人与( )
2.与臣而将四矣( )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今:)
2.岂直五百里哉(古:今:)
3.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今:)
4.秦王色挠(古。
今:)
5长跪而谢之(古:。
今:。
)
6以头抢地耳(古:。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