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宣传手册之一环境与环境因素经济运行部安全环保部2010年11月前言近几年来,随着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业,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且种类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船舶行业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种类多达10余种,其中废铜矿砂、生活垃圾等一般固废占98%,废油漆桶、废乳化液、含油废物、废焊料、废保温材料等危险废物占2%。
为切实加强公司船舶修造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履行公司“绿色造船”的方针,我们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编写了这本环保宣传手册系列之一《环境与环境因素》供现场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阅读使用。
经济运行部安全环保部2010年11月1日目录一、环境的基本解释................................................................................................................二、环境因素的基本解释.........................................................................................................三、环境问题 ..........................................................................................................................四、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国策......................................................................................................五、环境污染案例 ...................................................................................................................六、环境小常识.......................................................................................................................一、环境的基本解释(一)环境的定义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环境的分类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通常按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人工环境,通俗地说,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
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
二、环境因素的基本解释(一)环境因素的定义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二)重要环境因素的定义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三)环境因素的识别A、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B、环境因素的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C、环境因素的七种类型: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及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
此方面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公司的生产活动中资源和能源用量很大,产生大量粉尘、废水、废气、噪声、废弃物,必须加以控制,提高环境保护的功效。
D、环境因素的性质分析:有害、有益;E、应引起特别注意的环境因素的因果关系的考虑:包括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
三、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定义由自然或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由自然力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山体滑坡等所带来的异常变化。
2、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主要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可分为:A、生态资源破坏: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致,环境影响长远而不可逆转。
B、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到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人类主要的环境问题1、臭氧层破坏2、温室效应3、酸雨4、淡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5、海洋污染6、森林覆盖率下降7、水土流失加剧8、草原退化和沙漠化9、生物多样性丧失10、能源枯竭(四)造船厂的主要污染源1、噪音污染造船厂有锻造车间、空压站,另外新船试验汽笛也是噪音的来源。
预防措施:厂界种植树木,以起到吸声的效果;作业人员工作时配戴耳塞等以减轻对个体的伤害。
2、粉尘污染主要来自喷砂除锈和铸造施工。
还有工厂热处理的一些烟囱可能冒黑烟;船舶调试主机锅炉因为燃烧不好,也能冒黑烟;电焊、打磨作业等都可以产生粉尘污染。
预防措施:定期维护保养环保设备的滤筒等,并保证作业时环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油漆污染巨大的船壳和上层建筑,处处都需要油漆,油漆在烘干的过程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尤其是年产量高的大厂,油漆使用量惊人。
船壳水线下的防水生物的毒性油漆更是污染严重,虽然新的防污染规定,禁止使用一些毒性大的油漆,但是任何油漆都有一定的毒性,而油漆的稀释剂更有毒性。
旧船修理,除锈,也会有大量的油漆粉尘和油漆垃圾。
(现场油漆随地乱倒)预防措施:内场涂装保证除漆雾装置的正常运行;尽可能使用环保漆;使用后未完的油漆桶及时加盖、废弃油漆桶统一运送至废弃物堆场集中处理。
4、修理旧船舶跑冒滴漏油类污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营运船舶的修理还会带来很多压舱水,这些水可能来自污染水域的海水,即使是相对清洁的海水,也会带来大量的外水域水生物或病毒。
现代化的工厂都有很多防污染措施和设备,但是存在着污染源,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如果有章不循,照样可以污染环境。
5、废弃物5.1废弃物垃圾及粗大垃圾、燃烧灰、污泥、粪便、废油、废酸、废碱、动物尸体以及其它污物和废料,包括固态和液态物质(不包括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污染物质)。
5.2固体废物在生产、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的物品、物质。
5.3危险废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鉴别认定的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传染性之一性质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能造成危害的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废物。
造船企业的危险废弃物种类较多,如废油漆、废油漆桶、废油、废墨盒硒鼓、洗片废液及废日光灯管等,此类废弃物需妥善存放(加盖、防雨等),以防其污染环境,同时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妥善处置,如不及时处理易污染环境的同时还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加强危险废弃物的合规化处置,严格审核处置危废相关方的资质很重要。
预防措施:使用完毕后的油漆空桶、废油等需统一收集至垃圾堆场,集中放置,做到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同时委托资质单位定期处置。
(废弃油漆桶乱堆乱放)(废弃油漆桶应统一堆放至垃圾堆场)四、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国策(一)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
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二)环境保护的国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
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
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
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
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
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