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60篇书目..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60篇书目..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目录60篇:
1.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国粹学报》总第26期(1907)。

2.王国维:《人间词话》,《国粹学报》总第47期(1908)。

3.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2、7期(1908)。

4.迅行(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7期(1908)。

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杂志》70-86号(1919)。

6.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小说月报》12卷3期(1921)。

7.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11月9日。

8.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3卷7号(1922)。

9.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副镌》1922年5月28-29日。

10.梁宗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晨报副镌》1926年3月25-31日。

11.赵景深:《鲁迅与柴霍甫》,《文学周报》11月18日(1926)。

12.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本2分(1930)。

13.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原载《文哲季刊》2卷1期(1931)。

14.钱钟书:《中国古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8月。

15.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16.戈宝权:《普希金和中国》,《文学评论》,1959年第4集。

17.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文学研究集刊》,1964年第1册。

18.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4期。

19.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20.冯至:《杜甫与歌德》,《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6辑。

21.乐黛云:《尼采和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2.钱钟书:《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23.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 , 《文艺研究》, 1983年第4期。

24.张隆溪:《诗无达估》,《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25.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3期。

26.袁可嘉:《西方现代派诗与中国新诗》,《读书》,1985年第5期。

27.[美]勒内·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
研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28.刘绍棠、赵德明等:《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88年。

29.李明滨:《苏联文学在中国》,《莫斯科大学学报》,1990年。

30.[美]浦安迪:《叙事学与中国小说》,《中国比较文学通话》,1991年。

31.陶洁:《福克纳在中国》,《中国比较文学》,1991年第2期。

32.周宪:《三种文学史模式与三个悖论——现代西方文学史理论透视》,《文艺研究》,1991年第5
期。

33.赵毅衡:《中西小说的叙述分层》,《中国比较文学》,1988年第1期。

34.曹顺庆:《哲理与文思:试比较中、印、欧早期哲学思想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1期。

35.乐黛云:《中西诗学中的镜子隐喻》,《文艺研究》,1991年第5期。

36.[荷]杜威·佛克马:《东西方及其他地方的诗学:批评还是研究》,《文艺报》,1992,3.
37.叶舒宪:《人类学“三重证据法”与考据学的更新》,《书城》,1994年第1期。

38.乐黛云:《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4期。

39.曹顺庆:《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十四至十六世纪中外文化与文论思潮比较》,《外国文学研究》,
1996年第4期。

40.[美] 浦安迪:《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黄成林、宋伟杰译。

见乐黛云、
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41.[美] 欧阳桢:《诗学中的两级对立范式——中西文学之前提》,袁伟译,见上书。

42.王向远:《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宏观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3.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2期。

44.曾艳兵:《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文史哲》,1997年第2期。

45.袁获涌:《郭沫若与法国文学》,《郭沫若学刊》,1997年第4期。

46.解志熙:《英国唯美主义文学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47.陈建华:《论五十年代后期的中苏文学关系》,《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48.杨昌龙:《萨特在中国》,《东方丛刊》,1998年第3期。

49.藤井省三:《日本文学越境中国的时候》,《读书》,1998年第10期。

50.李明滨:《中国的普希金研究》,《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1期。

51.杨武能:《百年回响歌一曲——〈浮士德〉在中国之接受》,《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4
期。

52.[荷]杜威·佛克马:《中国与欧洲传统中的重写方式》,《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53.[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1期。

54.王友贵:《乔伊斯在中国:1922-1999》,《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2期。

55.张旭东等:《巴金与基督教》,《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

56.陈惇:《论可比性: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7.吴元迈:《“把历史还给历史”:苏联文论在新中国的历史命运》,《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8.陈思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01
年第1期。

59.林精华:《论五四时期对俄国文学的接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60.史忠义:《两组诗学价值的中西比较》,《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