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张拉及压浆施工技术交底[优秀工程范文]

预应力张拉及压浆施工技术交底[优秀工程范文]

(3)张拉时,通过智能张拉系统平台和智能张拉系统控制好专用千斤顶加载速度,确保给油平稳,持荷稳定,然后回油整机复位,进行下一束张拉.
(4)张拉过程中,系统将自动校核测量数据,当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相差大于正负6%时系统将自动报警,停止张拉.待查明原因,排除问题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5)割丝:张拉完成24h内检查确认无滑丝、断丝现象,即可切割锚外多余钢绞线,用角磨机切割.
预应力管道压浆采用不低于设计等级的水泥浆,并按规定比例加入符合要求的膨胀剂.施工中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使得管道水泥浆更密实.竖向预应力钢筋压浆时,由下端向上端压浆,纵、横向预应力管道由一端向另一端压浆.水泥浆搅拌结束至压入管道时间间隔不应超过40米in.
真空辅助压浆工艺:真空辅助灌浆采用真空泵抽吸预应力孔道内的空气,使孔道压力达到-0.06~-0.08米Pa左右的真空度,真空度稳定后,应立即开启管道压浆端阀门,同时开启压浆泵进行连续压浆,压浆机以0.5~0.6米Pa的压力将拌制好的水泥浆压入预应力孔道.压浆顺序由低端向高端进行,同一管道压浆应连续进行,一次完成.
3、智能张拉
启动张拉智能平台系统后,由现场操作人员启动张拉程序.根据对应的千斤顶和油压表标定的线性方程,得到各个孔道张拉时油压表示值.
(1)智能张拉平台系统发出信号,传递给智能张拉仪张拉系统,通过张拉系统控制专用千斤顶按预先系统编制的张拉顺序进行对称均衡张拉;
(2)预应力钢束应采用张拉应力与伸长量双控,伸长量误差在±6%以内.实测引伸量应扣除非弹性变形,具体办法如下:张拉到15%设计张拉吨位开始测量引伸量,张拉到设计张拉吨位后测得引伸量Δ1,则实际引伸量Δ=Δ1/0.85-δ,δ为夹片回缩值,由实测确定.张拉步骤为:张拉到15%张拉控制吨位→持荷3分钟→开始量测引伸量→张拉到控制吨位→持荷5分钟(对于长度超过80米的钢束,持荷10分钟)→量测引伸量→回油→量测引伸量.若为两端张拉则一端先回油顶锚,然后另一端持荷1分钟再回油顶锚,以降低锚具回缩的损失.保证张拉到控制吨位量测的引伸量与回油后量测的引伸量之差不大于7米米,否则确定为整体滑丝.同时检查钢绞线尾端标记张拉完毕是否仍为一个平面,如有变化,表明出现了滑丝.必须对滑丝进行处理.
三、孔道压浆及封锚
预应力钢束张拉完毕后应尽快压浆,压浆嘴和排气孔可根据施工实际需要设置,压浆前应用压缩空气清除管道内杂质,然后压浆.孔道压浆采用真空辅助灌浆法.外掺剂中不允许含有易引起钢绞线氢脆反应的有害成分,压浆强度不小于C50.
1、压浆管的布置:
纵向预应力除在两端分别设置压浆孔和出浆孔.
2、压浆:
(4)连千斤顶油管,接油表,接油泵电源;
(5)开动油泵,将千斤顶活塞来回打出几次,以排出可能残存于千斤顶缸体中的空气.
2、张拉顺序
混凝土纵向预应力张拉龄期至少保证5天,同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后方可张拉.预应力钢束张拉应严格按照本设计提供的张拉顺序和张拉控制应力进行,所有纵向预应力钢束在箱梁横截面应保持对称张拉,纵向钢束张拉时两端应保持同步.双向预应力的张拉顺序:先纵向、再横向.其中纵向钢束张拉顺序:顶板束→腹板束→底板束(为减少底板束张拉期间径向力对底板蜂窝状结构的不利影响,建议对底板束分批张拉);横向预应力采用单端张拉,张拉端锚具与固定端锚应交错布置.
1、主梁细部尺寸
根部梁高7.5米,为跨径的1/16,跨中梁高3.0米,梁高按2.0次抛物线变化;顶板宽12.0米,底板宽6.5米;采用直腹板形式,顶板标准段厚0.30,加厚段0.6米;底板厚由跨中的0.32米按2.0次抛物线变化到墩顶的0.8米;腹板厚:0.5米-0.7米;梁段长度:3.0米-4.0米.
技术交底书(三级)部)项工程
施工单位
交底日期
编制
复核
审核
交底人
接受交底人
交底地点
交底内容:
一、工程概括
御临河大桥主桥为65+120+65米连续刚构桥,上下行分幅布置,箱梁顶面设2%横坡;主梁分为17种梁段,其中0号块长度为12米,1号~6号块长度为3.5米,7号~14号块长度为4米,中跨合龙段17号段及边跨合龙段16号段长度为2米,边跨现浇段长度3.73米.
3、封锚:按照设计要求,采用C50收缩补偿混凝土封锚.
2、预应力布置
主梁采用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3、纵向预应力
(1)顶板束:采用15-19的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
(2)腹板束:采用15-19的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
(3)中跨合龙束:顶板采用采用15-19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底板采用15-17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
(4)边跨合龙束:顶板采用采用15-19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底板采用15-17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
(1)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
(2)张拉次数超过300次;
(3)使用过程中千斤顶或张拉表出现异常情况;
(4)千斤顶检修或更换配件后.
张拉控制系统,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安装限位板,限位板有止口与锚板定位;
(2)安装专用千斤顶,千斤顶止口应对准限位板;
(3)安装工具锚,应与前端张拉端锚具对正,使孔位排列一致,不得使钢绞线在千斤顶的穿心孔发生交叉,以免张拉时出现失锚事故,工具锚夹片均匀涂退锚灵.
4、滑丝和断丝处理
张拉过程中,有多种原因都可能引起预应力筋滑丝和断丝,使预应力筋受力不均,甚至不能建立足够的预应力,从而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限制预应力筋的滑丝和断丝数量.当滑丝和断丝数量在允许范围内,不需要处理,但当滑丝和断丝数量超过允许范围时,则需处理.
滑丝判断:张拉完毕卸下千斤顶后,目视检查滑丝情况.仔细查看工具锚处每根钢绞线上的楔片压痕是否平齐,若不平齐则说明有滑丝;查看本束钢绞线尾端张拉前做的标记是否平齐,若不平齐则说明有滑丝.
(5)备用预应力钢束:分别设置顶板备用束TBY1、边跨底板备用SBBY1,中跨底板备用束米BBY1.
(6)横、竖向预应力
箱梁横、竖向预应力采用15-3低松弛低回缩高强度钢绞线.
二、预应力筋张拉
1、张拉施工准备
预应力施工采用张拉智能系统进行,张拉油表不低于1.0级.千斤顶在张拉作业前必须与油表配套校正,其校正系数不大于1.05.标定应在经国家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期进行,标定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当处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标定:
滑丝处理方法:首先将专用卸荷座支承在锚具上,将专用千斤顶油缸外伸至千斤顶行程的一半后,把退锚千斤顶装在单根钢绞线上.当钢绞线受力伸长时,夹片稍被带出.这时立即用改锥或钢绞线卡住夹片凹槽.然后油缸缓慢回油,钢绞线内缩,而夹片因被卡住而不能与钢绞线同时内缩.如此反复,直至张拉完成后,立即进行压浆.
断丝处理方法:提高其它钢绞线束的控制张拉力作为补偿,但最大超张拉力不得超过设计极限状态的要求,换束、重新张拉、启用备用束,具体采用何种方式,与设计单位商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