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圣才出品】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
1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发明人、申请人与专利权人
1.发明人
(1)概念
在法律上,发明人即直接完成发明创造的人。

(2)条件
①发明人必须是直接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的人。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那些只是负责组织管
理工作或者仅仅为发明创造所需物质条件的获得提供方便的人不能被认为是发明人。

②发明人必须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有创造性贡献的人。

那些仅仅提出了发明所要
概念
直接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的人
发明人 条件 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发明人只能是自然人 发明人的署名权 对主体行为能力的要求 概念 申请人 发明人与申请人分离的原因
对于外国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的专利申请的规定
对中国人的限定性规定
专利权人:概念、与专利申请人、法律地位 自由发明 共同发明:概念和行使规则 专利权的归属 职务发明:概念、种类、权利归属 委托发明:概念、权利归属

利权的
主体
解决的问题而没有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具体意见的人,或者仅仅提出过一些非实质性的一般性意见的人,或者单纯从事辅助性工作(如打字、制图等)的人均不能被称为发明人。

总之,只有在发明创造完成过程中对发明创造的构思以及构思的具体化提出了创造性见解的人才能被称做发明人。

(3)发明人只能是自然人
(4)发明人的署名权
①它是一种人身权,它不随专利权的转移而转移。

②它也不属于专利权,是一种独立于专利权之外的人身利益。

(5)对主体行为能力的要求
在法律上,发明创造行为是一种事实行为。

因此,不论从事发明创造的人作为法律上的主体是否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只要该主体确实完成了发明创造,他就可被认为是发明人。

2.申请人
(1)概念
申请人,是指就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行政主管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的人。

通常,各国专利法都承认发明人有权对其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

(2)发明人与申请人分离的原因
很多情况下,发明人与申请人是同一人。

但是,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发明人与申请人不一致的情况。

其原因包括:
①发明人以外的其他人通过合同从发明人那里取得了就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并就该发明创造提出了专利申请。

②发明人的继承人通过继承取得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

我国《继承法》第3条第6项专门规定了专利权中的财产权部分可作为财产继承。

③法律直接将专利申请权赋予发明人以外的其他人。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职务发明创造上。

(3)对于外国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的专利申请的规定
①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的条件:
依照《专利法》和《巴黎公约》,只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外国人,便可在我国申请专利。

a.该外国人在我国或任一《巴黎公约》成员国内有经常居所或营业所。

b.若该外国人不具备前述条件,只要该外国人的所属国同中国签订了专利保护的双边条约或共同参加了有关国际公约,我国《专利法》便对其予以保护。

c.在前两个条件均不满足的情况下,则可以按互惠原则办理。

②程序方面对外国人的特别规定: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4)对中国人的限定性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将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事先报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保密审查。

3.专利权人
(1)概念
专利权人即享有专利权的人。

(2)专利权人与专利申请人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项技术申请专利后未必都能获得批准成为专利技术,相应地,专利申请人也就未必能够成为专利权人。

反之,专利权人未必都曾是专利申请人,因为专利
权是可以通过转让或继承获得的。

(3)法律地位
专利权人在有关专利的法律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他是专利权的主体,离开了专利权人,一切专利的法律活动便无法开展。

二、专利权的归属
1.自由发明
自由发明,是指发明人完全独立地依靠自己的智力劳动以及设备、资金等外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自由发明的权属都归发明创造的完成人,即发明人。

2.共同发明
(1)概念
当一项发明创造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完成时,这一发明创造即是共同发明。

完成发明创造的人即是共同发明人。

共同发明人之间必须存在共同完成发明创造的共识或者合意。

(2)行使规则
①通常情况下,共同发明的权利为共同发明人所共有。

②共同发明在申请专利时应当取得全体共有人的一致同意。

只要有一位共有人不同意申请专利,其他共有人不得擅自将共同发明申请专利。

同样地,在申请专利以后,若要撤回专利申请也必须全体共有人达成一致。

③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共有人对权利的行使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没有约定的,共有人可以单独实施或者以普通许可方式许可他人实施该专利;许可他人实施该专利的,收取的使用费应当在共有人之间分配。

④除上述情形外,行使共有的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应当取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

3.职务发明
(1)概念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自然人为履行其本职工作而完成的发明创造。

《专利法》第6条第1款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2)种类
在我国职务发明创造分为两类:一类是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另一类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①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其含义包括:
a.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
b.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
c.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②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a.本单位物质条件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b.对于“主要”的限定理解:
若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未起到关键性或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则不能认定为“主要”。

尽管单位的物质条件在发明创造完成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但在发明人按双方约定交纳使用单位物质条件的相应费用的情况下,也不应属于专利法所称“主要”。

(3)权利归属
①对于职务发明,我国法律规定,其申请专利的权利归职务发明人所在的单位,而不是发明人本人。

因此,在专利申请被批准后,单位即成为专利权人。

②如果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时与单位订立了有关合同,由此而产生的发明创造的权利则根据合同约定来确定。

4.委托发明
(1)概念
委托发明即是以合同方式委托他人完成的发明创造。

(2)权利归属
①我国《专利法》和《合同法》均采取了合同优先的原则,即完全依照合同约定来确定委托发明的权利归属。

②如果合同约定不明或合同未对权利归属予以约定,法律做了对受托方即发明人更为有利的规定,即权利归完成发明创造的一方。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发明人的认定标准。

答:专利法上的发明人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
①发明人必须是直接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的人。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那些只是负责组织管理工作或者仅仅为发明创造所需物质条件的获得提供方便的人不能被认为是发明人。

②发明人必须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有创造性贡献的人。

那些仅仅提出了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没有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具体意见的人.或者仅仅提出过一些非实质性的一般性意见的人,或者单纯从事辅助性工作(如打字、制图等)的人均不能被称为发明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