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英语系 西方文论 新批评主义

北京大学英语系 西方文论 新批评主义


“语调”(tone)
这是新批评派特别标举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首先由瑞查兹 提出。瑞查兹认为,语调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人“对他的 听众所采取的态度”,“他说话的腔调能够表现出他对其听 众采取何种态度”。语调可以揭示说话者的出身、地位、 修养、个性等因素,也可以揭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出身、 地位、修养、个性等因素所作的基本假设,因而可以昭示 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语调包括许多种: 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疏远的与亲密的,隐晦的与坦率的, 文雅的与粗俗的,严肃的与幽默的,谦虚的与狂傲的,愤 怒的与平静的……新批评主张仔细辨析文学作品的语词, 特别是“面具人物”(如作品中的“我”)的语调,因为语调是 构成作品美学特征的重要因索。
“张力”(tension)
这个概念的创造者是艾伦·泰特,它是由两个英文词拼凑而 成的——泰特把内涵(intension)与外延(extension)的 前缀统统去掉就得到了“张力”这一概念。所谓内涵,指的 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所谓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科学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必须是清晰明确的,否则达不到科学研究之目的; 文学用语恰恰相反,它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常常是不协调的, 充礴了对立与矛盾,这种内涵和外延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作 用,就形成了张力,使读者获得多于和大于作品本身表达 的意义。
总结
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新批评派还逐渐创造了一 套可以具体操作且影响巨大的批评方法。新批评 派一方面强调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差异与对立, 另一方面重视文学批评与科学活动在某些方面的 一致性。批评和科学一样,它需要建立在客观基 础之上,因此新批评派特别强调文学批评的客观 性。兰索姆在《批评公司》中说过:批评应恪守 的第一条法律……就是客观。”即使绝对的客观是 不可能的,批评家也不要气馁,应该把它作为一 个目标去努力追求。作品这个惟一合法的批评对 象为文学批评的客观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脱离 开客观的批评态度,“本体批评”就无从谈起。
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
意图谬见 感受谬见 所谓意图就是作者内心的 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 构思或计划。 产生过程相混淆,……感 受谬见则在于将诗和诗的 原因: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 结果相混淆。 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 谬误:把作品与读者对该 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 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 作品的阅读效果混为一谈, 的标准。……文学批评中, 根据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判 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凡棘手的问题,鲜有不是 因批评家的研究在其中受 感情式谬见、想象式谬见、 到作者„意图‟的限制而产 生理式谬见、幻觉式谬见 生的
“隐喻”(metaphor)
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 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真正对“隐喻” 进行认真研究的是瑞查兹,随后新批评派继承了这一理论 遗产。在新批评派那里,隐喻是诗篇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瑞查兹认为隐喻由“喻衣”和“喻旨”组成,这一见解为新批 评派所普遍接受。其实,“喻衣”即彼类事物,常常表现为 具体生动之物;“喻旨”即此类事物,常常表现为抽象的意 义。隐喻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个词语,如“山 脚”;也可以是独立成篇的文体.如寓言。新批评高度重 视隐喻,“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 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 正因此故,韦勒克才 将隐喻列为“新批评的关键词”
参考书目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版。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7月第一版。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20世纪西 方文论与学科体制探讨》,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悖论”(paradox)
表达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悖论 这一术语源自理查兹的“拟叙述”。 “拟叙述”指与 客观、准确的科学叙述截然相对的叙述方式,但 最终由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 悖论不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而且是文学结构 上的特征,特别是诗的结构上的特征。他宣称:“ 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 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诗句表面上自相矛 盾,实质上千真万确.因而属于“似非而是”之句, 即所谓的“悖论”。创造悖沧的方法有很多,但它 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违背常情地使用语言。
兰索姆
他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把作品看做是封闭的客观存 在物,认为文学批评就应该研究作品的内在因素而不是文 学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联系。 兰索姆提出“构架—肌质”二元论,认为一首诗可分为构 架(structure)与肌质(texture)两部分,构架是使 作品的意义得以连贯的逻辑线索,是能用散文加以转述的 东西;肌质则是无法用散文转述的部分,非逻辑的部分, 包括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兰索姆认为,诗的本 质、精华,及其表现世界的本质存在的能力,都在于肌质, 而不在构架。在兰索姆看来, 构架与肌质无关,也就意味 着内容和形式无关, 内容比起形式来, 其重要性极低。所 以批评家要忘掉那些道德、哲学、伦理、功利等, 集中精 力去看到诗的肌质、诗的形式, 从而也就看到了诗的本体 性存在。
新批评常见概念
反讽”(irony)
这一术语 源于古希腊喜剧,后来演化为一种历史 悠久的修辞术.指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恰 恰相反,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也常常指希望与 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 新批评派赋予反讽以新的内涵,并把它作为评价 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瑞查兹认为诗必须经得起 “反讽式观照”——“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 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 平衡状态。
新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义
兰索姆 兰索姆是新批评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他从艾略特和瑞查兹的理论洗去了心理 学因素,从而把新批评建立在明确的文 本中心论(textual criticism)基础上。 兰索姆(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于1941年出版了《新批 评》一书,对各种“旧批评”予以检讨。 他呼唤“本体论批评家”,坚信自己所 从事的就是“本体论批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