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世界体系的历史遗产一、政治层面的“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帝国体系,民族国家体系,欧洲殖民体系。

二、经济层面的全球性的“世界经济”。

组成:①商业资本的形成,其重要标志是银行和信贷体系的建立。

②贸易,1500-1750年,欧洲人通过贸易,不但增加了财富,而且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学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扩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完成的。

①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变个做出的第一个反应。

保守主义者承认社会变革的正常性和必要性,但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某些变革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但那些影响社会基本结构的变革是不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②整个在19实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在政治上有意识地追求立法上的改革,以此支持“正常的变革”,为这种变革疏通渠道,创造条件。

即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宗旨就是力图理性地说明“正常变革”的合法性。

③马克思主义接受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追求社会进步的理论。

其中,进步的实现不是连续的而是非连续的,即通过“革命”来实现;另外,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最终追求的社会,而是倒数第二个社会。

四、三种意识形态的共同点:①三种意识形态都承认资本主义主义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②三种意识形态都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性主要表现在贺信和边缘区的划分上。

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一、货币及财富①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②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由两个来源:A,一个是金银矿的开采,以便获取更多的金银等贵重金属;B,另一个就是发展商业,特别是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使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而不是流出。

二、国家干预经济:在货币及财富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增加各国的财富,各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要有:①进口禁令和关税保护②颁发特许证以及给资本家经营手工工场业的垄断权③政府之间制定通商条约④推行殖民政策古典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一、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第一、是无边的世界主义,它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第二、是死板的唯物主义,它处处只是顾到事物的单纯交换价值,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第三、是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学:李斯特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力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他的国家经济学,主要内容有:1、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李斯特看来,生产力既包括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劳动,也包括维持法律和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的生产性,换句话说,不仅体力劳动、物质资本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精神劳动也是生产力。

2、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业是一个国家所有事业的基础。

3、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依附理论:某些国家的经济取决于它们所从属的另外一些经济的发展与扩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经济社会与世界贸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有些国家(统治国)只能依次作为扩张的反映时,就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主要观点: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①一是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即财富,二是重商主义认为,只有适当的注意贸易差额,才能阻止金银的输出。

②他认为,已过的财富并不是货币本身,二是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是货币可以购买的物品。

③货币只是流通资本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仅仅在于作为价值尺度,并不是增加财富。

2、劳动分工与交换:国民财富的增加起因于劳动分工,得益于交换;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主要是取决于其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一个社会普遍富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主要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3、自我调节的市场与价格机制:①交换价值的尺度:衡量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的主要两种尺度,A,一是劳动,它是商品价值的“真是尺度”;B一是货币,它是商品的“名义尺度”②交换价值的构成: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包括: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

③,商品价格:A,自然价格:商品价格等于其全部成本总和。

B、市场价格: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

4、市场与政府:政府的功能是:国防的需要,建立和维持社会公正,建立和维持特定的公众工作和公众制度三种。

5、“绝对利益”与自由贸易:①绝对贸易:指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耗费的劳动成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②如果各国都有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相互交换,那么各国就都可以获得绝对的好处。

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主要内容:① 对《谷物法》,他认为,为了保护农业的利益而提高关税,必然会导致食品价格的上升,强迫提高工资,其结果必然是利润的下降,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减少,从而破换英国的工业。

② 劳动价值理论:Ⅰ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是价值的尺度;Ⅱ商品的价值除了极少数由其数量的稀缺性决定以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A,决定价值的劳动可以是简单劳动,也可以是复杂劳动,这主要是由市场进行调节的。

B,决定价值的劳动,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也包括生产该商品所需的一切机器上的劳动。

C,决定价值的劳动不是个别劳动,二十必要劳动,也就是在最不利条件下生产某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

Ⅲ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a.一个国家,与另外一个国家相比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在国内各产业之间或商品生产的成本之间,总有相对占优势的产业先比劣势较小的产品以供出口;b.而对于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占优势的国家,也不必生产所有的产品来出口,只需生产自己国内优势最大的产品以便出口。

资本积累理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是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经济的精髓。

马克思认为存在两类积累:①原始积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②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建立在对剩余价值的剥夺上。

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①对认识和社会的辩证法研究;②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研究;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受一种社会运动经济规律所支配,这些规律不包括不平衡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降规律;④对社会主义的规范化认识,所有马克思主义者均相信,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必然的终结阶段。

世界体系理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

它试图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从而解释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

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勒斯坦和霍普金斯等。

共同利益困境:国际体系中的“共同利益困境”是由相关国家的“免费搭车”行为造成的。

在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相互合作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公共物品的成本承担问题。

公共物品既包括富有效率的国际市场、运转良好的国际秩序以及科学研究,也包括具体领域的协议和协定。

在一个没有全球政府巨大财力支持的国际体系中,国际合作、世界和平、基础研究、货币稳定、国际市场进入以及世界发展这些极其必需的公共物品将供给不足,学术界将这种困境称为“共同利益困境”。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观点:一、相互依存的概念和特征:1、相互依存的概念:•依赖指的是为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简而言之,相互依赖即彼此相依赖。

2、相互依赖的理解:①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②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非零和”③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完全平等3、权力与相互依存:敏感性和脆弱性①敏感性:是指在某种政策框架内各国之间的相互反应程度,也就是说,某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有代价的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代价就有多大。

②脆弱性:是指在相互依存被切断时所蒙受的损失程度。

二、符合相互依存:特征和过程1、符合相互依存的特征:①、社会联系的多种渠道。

②,问题等级之分得以消失。

③,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

2、符合相互依存的政治过程:与符合相互依存三个特征相关联的政治过程主要有:联系战略、议题的确定、跨国以及跨政府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

三、相互依存与国际机制:主要有四种模式可以用来解释国际机制的变化:1、经济过程解释模式:在相互依存这看来,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通过竞争性的价格体系来进行贸易表面看来与政治权利无关,实际上也间接的受政治的影响,所以,为了解释国际机制的变化,就必须使用带有明确政治假设的模式,将政治因素纳入分析之中。

2、总体权力结构结实模式:结构,即体系中各国之间权力分配状况,决定国际机制的性质,一旦各国权力发生变化,级结构发生变化,构成国际机制的规则随之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总体权力权力结构的假设中,军事实力是最重要的权力资源,因此,如果只强国制定规则,那么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变化就会对经济制度产生影响。

3、问题领域结构解释模式:某一问题领域中的权力资源在用于其他问题领域时就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效力。

4、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国际组织解释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一系列的网络、规则和机构一旦建立,将难以清除或者进行大规模调整。

霸权稳定轮: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从理论上做进一步梳理,可以归纳为霸权的战略目标,霸权的运行机制和霸权的发展过程。

霸权稳定论的基本观点:一、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1、基本力量模式,所谓霸权就是在物质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这些物质资源中,有四种资源尤其重要:原材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生产中的竞争优势。

2、力量行动模式:由基欧汉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是否是霸权国家,既取决于他的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它的意愿。

在这种模式中,霸权是指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主宰国家之间关系的必要规则,并且有意愿这样做。

3、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

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并不承认霸权稳定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持续发展不可能长久,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肯定会发生。

所以,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霸权理论必然具有片面性,因为他不能解释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矛盾的变化。

二、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1、世界经济领域的霸权。

在金德尔伯格看来霸权国家的领导权和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是相互联系的,认为一个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居霸主地位的强国;吉尔平认为,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必须有三个前提,即霸权、自由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

只有在霸权统治下的国际体系才是稳定的否则就会出现战争或混乱。

在霸权国家主宰下的国际体系既有利于霸权国家自身,又有利于国际体系的发展。

2、世界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霸权:在吉尔平看来,对国际体系的统治或控制主要有三种途径:①一种是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之间权力的分配;②一种是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③一种是国际体系中的一系列权力与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