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C.北半球夜长的变化:短→长→短
D.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长度计算 2、根据日出日落计算
昼长 =
昼弧所跨经度
o
15 /h = 2× (12:00 —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 12:00) = 2×
=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昼长=24h — 夜长
例1:某地某天3点日出,则日落时间为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南半球昼长夜短 冬半年(9.23—3.21) 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则该半球的昼长夜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运动图
23°26′N
0° 23°26′S
夏至
春分
春分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 往北移动: 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 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日出时刻: 昼夜等长时,经度越东边的日出越早; 经度相同,昼越长的日出越早; 两者都不相同的,要同时考虑昼长和地方时的早晚。
日落时刻: 昼夜等长时,经度越东边的日落越早; 经度相同,昼越长的日落越迟; 两者都不相同时,要同时考虑昼长和地方时的早晚。
3、根据昼长的对称性计算 求ABDE四点昼长。 A B 结论: 南北半 球纬度 数相同 的地区 昼夜长 短对称 分布。
A24时、B16时、 D0时、 E8时
C
E
D
23°26′N
0° 23°26′S
夏至
春分?7月1日呢?
1、9昼长=12、22 -(1、9 -12、22) =12、5
E C
D
F
2、我国沿海处30°N的某校地理课外小组,在某日测得当地日 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 6:40、16:40。回答 1)该地此日的夜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2)这一天巴西的阿雷格里港(30°S)的昼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3)学校所在的经度约为: A、120°E B、125°E C、122°E D、116°E
21
,昼长为
12
18
小时。
例2: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味着以正午 各 7 小时,即该地该天是 5 日出, 19 日落。
为界,上下午
左图求D点的昼长,右图求E点昼长 方法二 。 E此时是16点,E此时正在昏线上,
D
说明E点所在纬线当地16点日落, E的昼长=(16-12)×2=8小时
E
方法一
D所在纬线的昼弧长= 45°×6=270°=18小时 E所在纬线的昼弧长= 30°×2×2=120°=8小时
结论: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 且这两个日期关于二至日对称。
1、 读右图回答: 12 22 (1)该图是__月__日的光照图, 它所表示的节气是 冬至日。 (2)A、B、C、D 四点昼长分别 是 0小时、24小时 、12小时 、 8小时 。 (3)C点日出时间是 6时 , D点日出时间是:8时 (地方时)。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 高度 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 高度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含义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 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昼夜长短 用昼弧和夜弧所占 的比例表示。
赤道
夜弧
昼弧
昼 弧
昼 弧
夜 弧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在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 时
在同一纬线上, 各地昼夜长短是否相同?
2、同一纬线上各点, 昼夜长短相同
3、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①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长短情况
全球各地的昼 夜等长,为12个 小时。
②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北极圈 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夜越长,南极圈 内出现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夜越长,北极圈 内出现极夜; 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南极圈 内出现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
画图小结
1.在下图中用线条分别表示出春秋分、夏至 和冬至日全球各地昼长分布情况
练习
1、12月2日到次年1月1日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 律是: A、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C、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B、一直向北移 D、一直向南移
2、极昼现象从北极扩大到整个北极圈的时间范围是: A、从春分到夏至 C、从夏至到秋分 B、从秋分到冬至 D、从冬至到秋分
10、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
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 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 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 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 时间为 9 时 0 分 0 秒 (北京时间)。据此判断 下列各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3)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C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6月22日——12月22日
规律: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规律概括: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移 向的半球 昼增长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时间
当 日出 9:30 7:19 5:40
日 日落 23:00 18:41 18:48 日出 8:58 7:20 5:39
次
日 日落 23:02 18:40 18:49
地点
① ② ③
7、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 正确的是 B A、 ① ② ③ B、 ① ③ ② C、 ② ① ③ D、 ③ ① ②
8、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C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9、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完成 (1)(2)题。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A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2)在图示月份中 D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夏半年
6月22日前后 夏至
23°26′N
0° 23°26′S
9月23日前后 春分 3月21日前后
秋分
次年3月21日 前后 春分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冬半年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运动图
23°26′N
0° 23°26′S
夏至
春分
春分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 夏半年(3.21—9.23)
三、日出日落时刻比较
40° 30° 110° 丙 115°
甲
乙
例1、如图,已知甲地白昼比丙地白昼长56分钟,完成: 56 (1)乙地白昼比丙地白昼长_______ 分钟。 (2)甲地日出比乙地日出___ 20分 时间)。 晚 (早/晚)______( (3)乙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_ 早 (早/晚)____ 28分(时间)。 (4)甲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_ 早 (早/晚)____ 8分 (时间)。 (5)在40°N纬线上与丙地相同时间日出的经线度数是 _______ 108°E 。 例2、我国甲城某日日出和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 5:28和19:00,乙城某日日出和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 东北方方。 时间7:23和20:27,则甲位于乙的________
3、5月1日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哈尔滨
4、在地球表面上,决定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界线的条件是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球体形状
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D.黄赤交角的大小
5. 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北半球昼一直增长
√ √
√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a B.B C.c D.d
D )
4.当c地昼最长时 ( C )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双选]读下图,回答5~6题。
5、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
两地是 A.甲地 ( CD )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 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
次最大值
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
AD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7~8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