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4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4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3.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点有无数个,即以直 射点为圆心,以(90°-高度角)的角距离为半径的圆。 (如图)
4.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 也可能只有一个(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 的角距离相同)。
学以致用 4.(2011年郑州市高三统考)下图为天气网上海某日 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完成(1)~(2)题。
和远日点日地距离差别比较小,并不会对地球接受
太阳的辐射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学以致用
1.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时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
回答(1)~(3)题。
(1)下列对图中四个位置节气的判断,正确的是( A.A为秋分 C.C为秋分 B.B为冬至 D.D为夏至
)
(2)当地球大约公转到________位置时,离太阳最近。
变化特点
特殊节气 北半球夏至 日,北半球 各地昼长达 一年中 最大值 , ________ 北极圈及其 以内出现 极昼 现象 ______
图示
北半球夏 北半球各纬度 半年(春分 ____ 北 半 __________ 昼长夜短 ,纬 日至秋分 球 度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 日) ______________
(3)昼夜长短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 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数的夜 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理解黄赤角交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如右 图: 1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 2 1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 热带 2 范围。
(2)β=90° -2α=北(南)温带范围。 1 (3)μ = α = 90° -极圈的纬度数= 晨昏线 2 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的变大或变小将导致上述 一系列现象的变化。
第4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 4 讲 地 球 公 转 及 其 地 理 意 义
考基自主落实
考能联动提升
考向真题探究
考题优化演练
考基自主落实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特征
自西向东 (1)方向:_______________ 。(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
365日6时9分10秒 (2)周期:恒星年,____________________ 。
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归线以南的地 区相反。
(4)确定日期、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
体的影子缩短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反之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 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如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 午日影永远朝向北方;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日 影永远朝向南方;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日影
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
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4.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1)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 昼弧所跨经度数 夜弧所跨经度数 昼长= ,夜长= 15° 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昼长=(正午 12 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 正午 12 时)×2 夜长=(晚 24 时-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
太阳直 时间 射点的 位置
变化特点
特殊节气
图示
北半球 北半球冬至日, 冬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 北半球各地昼 南 半 __________ 昼短夜长 , 长达一年中 (秋分 ____ 最小值 ,南 _________ 日至次 球 纬度越高 昼越短,夜越长 极圈及其以内 ____________ 年春分 极昼 现象 日) 出现_____
地球公转速度
1.地球公转的速度
方法突破 (1)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①时间上的区
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
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②在公转轨道 上的区别:近日点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 较夏至日靠东。 (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
(即近日点附近)(
)
A.A与B之间,靠近B B.B与C之间,靠近B C.C与D之间,靠近D D.D与A之间,靠近D
(3)图中地球在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 角,目前约为( A.23°26′ C.66°34′ ) B.90° D.30°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A、B、C、D依次为春
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和冬至日。地球公转到近日
(1)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秋分(9月23日) C.春分(3月21日) A.南半球,向北移 B.寒露(10月8日) D.清明(4月5日)
பைடு நூலகம்
)
(2)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C.北半球,向南移
)
B.北半球,向北移
D.南半球,向南移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间可知,该
(3)速度 公转位置 A点 B点 近日点 远日点 时间 1月初 7月初 公转速度 快 最_____ 慢 最_____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南北回归线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__ 之
间往返运动。
【图表解读】
(1)地轴总是与赤道平面垂直,地轴与
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与黄赤交角二者互余。
(3)五带的划分
释疑解惑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交替的
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 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
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考能联动提升
射点纬度和所求地点纬度间的纬度差。 (2)极昼时寒带地区子夜太阳高度=(所求地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90°。 2.应用
(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
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
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
(2)求当地的地理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3)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
夏半 年
时间 春分 秋分
光照图示
昼弧、夜弧的纬度 昼夜长短的 特殊节气 变化 纬度变化 各纬度地区昼弧等 全球各纬度 于夜弧 昼夜等长 北半球各地 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弧短 昼短夜长, 北半球各 于夜弧,随纬度增 随纬度增高, 地昼弧达 高,昼弧越短,夜 昼越短夜越 一年中最 弧越长,北极附近 长,北极附 短,夜弧 出现纬线全为夜弧 近出现极夜 最长,极 现象;南半球反之 现象;南半 夜范围达 球反之 最大
春秋分 赤道 日 全球各地 昼夜等长 ____________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 所在纬度向南北两 (1)纬度变化:由______________ 侧递减。 (2)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 南半球 南回归线 北半球
③春、秋分日:__________ 赤道 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 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 和____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 的时空 (1)形成原因:___________ 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2)四季的划分 白昼最长 ,___________ 太阳最高 的季 天文四季:把一年中__________ 节定为夏季; 3、 4、 5 北温带国家四季:_____________ 月为春季,依次每 3个月为一个季节。
(2)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 数=90°-黄赤交角度数。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 北移,秋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
(4)南、北回归线太阳每年各直射一次,回归线之间的
地点,太阳每年都直射两次。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间
太阳直 射点的 位置
说明该地在三地中的纬度最高。
答案:(1)A
(2)D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
太阳直射当地子午线时的太阳高度(如下图所示)。
1.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 (1)夏至日中最大值 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 (2)冬至日中最大值 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C.北京新建居民楼的楼间距应缩小
D.悉尼元旦的日出方位将是东北
解析:第(1)题,由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①可知,太
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6.5°之间来回移动,说明此时的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3.5°。第(2)题,比较移动轨 迹③和②可知,③所示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较小, 故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变小,在这种 情况下,北京楼房影子在冬季时会缩短,故新建居
点大约为1月初,地球位置位于D、A之间,并且靠近
D。地球在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始终保持
66°34′的夹角。
答案:(1)C
(2)D
(3)C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和五带的影 响。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 =90°-黄赤交角的度数。
方法突破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
(2)在图示月份中(
)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信息,用排除法作答,从
图中看出南半球的三地都是昼长夜短,可排除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