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最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新型城镇化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9.58%,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已进入中后期。
在未来几年城镇化速度可能会降低,但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
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城市群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人口和经济的空间格局,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最大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我国开启了继粤港澳之后的又一个“大湾区建设”。
X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加强与江浙沪的互联互通,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创造新型城镇化的巨大需求,促进X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质量跃升。
在城镇空间布局方面,合肥作为X省会必须加大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增强辐
射力、带动力;努力打造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群、淮河城市群,利用好聚集和扩散效应,形成城镇化重点区域;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入城落户,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够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X户籍人口7083万,全省农民工1952.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2.65%,农村转移人口入城落户的任务十分繁重。
实现进入城镇的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和无后顾之忧,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首先要解决好住房问题。
通过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和完善住房市场体系、保障体系,出台人才住房补贴政策,从而保障城镇居民、特别是新市民和年轻人享有基本住房。
搞好房地产市场监控,保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允许乡村集体在建设用地上建房出租,完善配套政策。
其次是解决好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城镇发展必须以产业为导向发展经济,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岗位培训,健全技术工人发展机制,加大对创业就业培训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创业成功率,提高就业人员
素质和新职业岗位需求的适应性。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必须考虑新市民的子女上学、医疗、社保、养老等问题,让新市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要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发展“互联网+教育”,依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要加大医疗、养老服务的投入,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加强培训医养服务人员队伍。
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建设和治理水平,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过去由于理念不新、规划不当、城市空间受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许多城市患上了“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凸显。
我省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量大面广,建筑设施陈旧老化,公共服务建设不到位,必须进行人性化的改造提升。
要统筹谋划城镇建设,不仅要更新水、电、气、路、网等配套设施,还要在合理的半径内统筹混合布置功能,加强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方便居民的出行和生活。
实现城镇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城镇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理念,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加强城镇水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