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上课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上课课件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 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 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睡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 共同、一起 于是 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清闲的人 前庭、院里 只是 原来 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 的闲人啊。
碧水之月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 · ) 唐 孟 浩 然
( · )
唐 海 上 张 生 九 明 龄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苏轼(1037-110 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 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 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 讪朝廷”罪贬黄州。

• 《江城子· 密州 出猎》 • 《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 • 《浣溪沙· 山下 兰芽短浸溪》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 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冈。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承天寺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 内,俗称“西塔”,是西夏 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 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
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
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陀罗尼经幢(宋) 承天寺庑廊
一、随苏轼同游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 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 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 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 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
— 杜 甫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 李 白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
的人生态度。
•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
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 美。
•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 无尘俗的胸襟。
三、与苏轼对话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走进苏轼,
从字里行间去品味苏轼夜游承天寺复
杂的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检查预习:
一、生字注音
解( Jiě )衣
ng 藻荇( xì )
遂( suì)至
未寝( qǐn )
相与 ( yǔ )
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 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
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
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
课堂小结
(游记) 记承天寺夜游
见月难眠,寻友赏月
月色空明,竹柏交横 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__ 叙事 — 写景

抒情
(写景抒情散文)
表达的感情:贬谪的悲凉, 逆境处事的达观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 能可贵。
•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 (用文中词语)
•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 中庭→绘景→抒怀。 •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步(中庭)
问题探究
1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二、与苏轼共赏明月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欣赏承 天寺那一轮明月。 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并试着说一下自己的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描绘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修辞手法:比喻。 作用:用错觉写真景,虚实结 合,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夜 的特点。 月光特点:皎洁、澄清、透明。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横,盖竹柏影也。”
•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 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 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通 达 乐 观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 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 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 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
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请常读一读苏轼吧!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