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7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7页)


形容水清澈透明
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 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便很高兴地起来 走到户外。因为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就到 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 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 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精品课件
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根据 表达方式划分段落?
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景 抒情——月下感叹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精品课件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精品课件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 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 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精品课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 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 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 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试读 听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xìn
bǎi
遂 寝 藻 荇 柏g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 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在诗词、 散文方面有巨大成 就,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精品课件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
“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首 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 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 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节奏梳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于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与 步于
共同,一起
中庭。
睡,睡觉 院子里
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 发 “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 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 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 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 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全文小结
记 承 天
记叙 ——寻伴夜 游
描写 ——庭中月色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人生的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