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景观设计探析
摘要:通过分析山地城市景观空间的特点和设计理念,文章对山地城市景观意向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挖掘出符合现代生活的自然
和人工空间景观特质,以便塑造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山地城市聚落。
关键词:山地城市,景观,理念,空间
山地城市地形的特殊性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镇数量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
以上。
在山地环境中,地形地貌、山势走向、水体等重要的自然因素对选址和空间肌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山地城市的坡地地形是山地城市景观形态有别于平原地形城市景观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如坡、坎、梯等。
作为山地居中最具地域特征的视觉景观要素,地形、建筑、景观小品、水体、植物等因素的合理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因素又因其在山地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以及本身用地功能与设施不同,而进一步演化出了更加多样的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形态。
山地城市景观的空间布局特点
1.城市以多中心组团形式发展为主
山地城市由于受自然地形的限制,整个城市向内凝聚,使得山地城市的形象元素得以集中体现,,形成了大面积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形态多以分散式、组团或带状分布。
组团间以道路相连,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外在形象也较之平原城市更为迷人。
比如著名的山
城重庆,坐落于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
“山”与“江”把城市自然分割成几部分,使城市呈分散布局形态,形成有机松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
多层次景观综合布局
正是由于许多大中型规模的山地城市往往自然发展成为分片、多组团的状态,组团间以道路和桥梁相连,这使得空间的层次性更为丰富。
相对于平原城市,山地地貌环境的多变性、差异性以及地方文化的丰富性。
山水地形对城市空间艺术面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城内外自然风光的交相辉映,使人产生强烈的自然意识,并且由于地形的变化,空间内每一点的移动都处在三度空间的变化之中。
从各种角度领略城市的风光,山可成为城市的天然背景,江河可成为城市的带状景观。
借助于地形布置城市,可获得城市与建筑总轮廓的多景象、多层次的全景。
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1.“虚实结合、巧于因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道德经》)。
道家的哲学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虚无”是最有活力的部分。
道家认为不要被存在的瞬间的或局部的状态所蒙蔽,而应注意看不见、摸不到但注定要出现的东西。
正因如此,在山地城市景观空间布局中,把建筑艺术形式巧妙地置于自然空间之中,让已有的各种自然山水的属性去改变、丰富建筑的形式。
得体、合宜的建筑构图布局手段总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建筑巧于因借,
由自然界提供出无穷无尽之变化。
2. “天人合一、融于自然”。
借入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建筑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成为与人发生交流的有生命的物体。
山地景观的空间与封闭的内向的平原城市的建筑空间不同,它是一个开放的景观空间系统。
它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含蓄的建筑体量与广阔的山水环境互为补充依托,交相掩映,或借或隐,把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让审美主体在自然与人工构筑物相间的趣味布局中体会宇宙人生。
3.“化整为零、彰显个性”。
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多提倡“小、散、隐”的布局方式,构建了亲切宜人的尺度。
在现代山地建筑设计中,很多建筑师也遵循“小、散、隐”原则,将建筑“化整为零”,提出“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建筑层数宜高不宜低、建筑布局宜疏不宜密”。
山地城市景观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一方面,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城市形态的趋同和城市特色的丧失;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在开发热潮中被破坏和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新建筑,城市景观因此变得越来越缺乏特色。
另一方面,高强度的旧城改造和开发也严重破坏了优美城市景观赖以存在的城市环境条件。
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出现问题的特殊性。
景观设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建筑控制失调,破坏景观层次
建筑是构成山地城市景观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山地城市景观的质量。
根据“图底理论”,互为图底关系的建筑和坡体一方在视觉比例中占有支配性地位方可达到稳定而有序的视觉画面。
画面投影比例接近则会出现杂乱松散、不成章法的感觉。
山地背景中传统民居以图底特征处于街巷空间之中,同时民居又具有背景作用与山体融为一体,点缀或强化了山体自然景观。
但现代建筑体量庞大,构图独立性强,自成为一个具有组织中心的视觉形象。
每幢建筑各有个性特点,而建筑与建筑之间却争雄独立,缺乏照应关系和结构“串联性”,无法组成整体,导致总体混乱。
1.2肆意开挖与回填,破坏生态系统
在现代山地城市中,因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功能拓展所带来的城市用地紧张状况日益严重,建设可用地的不断减少以及严格的规划管理措施,使得建筑选址成为奢望。
很多山地建筑为了获得一定的基底建造面积,往往采用大开挖、高堡坎方式来平整场地,这种方式既造价昂贵又破坏环境。
大规模的场地平整和开挖,不但破坏了山地自然景观形态,而且会造成开发区域内山地生态循环系统的破坏,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问题解决途径
2.1 尊重自然环境——结合地方气候特征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山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主要措施是对山体进行保护,限制开挖山体,加强植被建设。
气候因素是特
定地域范围内景观设计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并在树种选择时充分考虑到季相的变化,营造山地城市丰富的景观色彩。
对裸露山体部分进行植被恢复,使山体景观完整。
在进行住宅建设时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地形,按照等高线进行住宅建设,以使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
不同地域之间气候的差异性,也会影响到环境小品的设计。
例如:重庆气候炎热多雨,建筑小品在选型上就必须考虑到既要通风又要遮光、防雨的要求,造型宜通透、轻巧。
2.2整体性设计——统一风格
将建筑和周围的山体水系进行整体性设计,使之能够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整体性是山地城市景观设计取得协调的重要特征,其视觉形象的各元素共同处于一种稳定而有机的系统之中。
单纯追求其单体的完美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与环境的融合。
在布置建筑及景观小品时,应该注重与小区总体风格的协调,从全局出发,兼顾整体。
不仅在功能上要合宜互补,形式风格上也要统一。
不论从空间尺度,还是从形象、材料、色彩等方面,都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如果不将建筑和周边的环境进行整体设计,那么人在高处欣赏整体风貌时,景观视廊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山地城镇景观的整体效果。
结语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我国众多的山地城镇正面临着人稠
地紧、环境恶化、特色丧失的诸多问题,城镇建设的活动似乎要以
最快的速度抹去山地城镇天赋的自然潜质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此我们进行山地城镇的景观规划不仅要注重城市的外在表现,而且更应立足于山地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分析,通过了解进而尊重,结
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一整套适宜于山地城镇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促成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协调持续发展。
山地城镇景观的营造还需要从各角度仔细推敲,尤其是俯瞰视角,注重建筑景观的营造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把握整体性和风格一致性等技术要点,同时在山地城镇景观设计中,要重视人们视点变化所引起的景观视域变化的特点,以营造丰富多彩而又富于地方特色的山地景观。
作者简介:张三强(1986- ),男,河北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艺术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继刚.山地城市景观形态特色浅析[j].规划师, 2007, 10: 93-94
[3]蔡云楠.重庆山城传统景观的研究[j]. 华中建筑, 2000
[4]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精神——关于建筑的现象学〔j〕.世界建筑, 1986, (6): 16-20.
[5]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商务印书馆,1993
[6]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