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诊断原理全网发布:2011-06-23 20:42 发表者:李志明 (访问人次:1428)自从法国罗杰Nogire.P的耳穴分布图问世以来,全球医学界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来,新的电子技术、电脑技术在耳穴诊、疗上的运用,促使临床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进展。
因此,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新学科——耳穴医学脱颖而出,事实证明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当人体某脏器患病时,在相应的耳穴处,出现“电阻抗”的变化。
目前认为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有关。
一、耳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细胞膜为一种半透膜,对不同浓度和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膜外钠离子(Na+)的浓度高于膜内的36倍;而膜内钾离子(K+)的浓度高于膜外的38倍,浓度高者向低处流动。
当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或激惹时,则产生了以下程序:(1)钠通道首先开放,致使Na+内流,造成细胞内带正电荷的Na+离子增多,因此,电位突然升高,由-90毫伏上升到+20毫伏,这种膜内、外离子的运转所产的电位,叫作“动作电位”。
(2)继之,钾通道亦开放,则出现了K+外流,使膜内的电位下降至-60毫伏左右,以上为细胞内外离子因浓度不同而“主动转移”。
(3)钠—钾泵的工作,使钠、钾离子各回原位,恢复原来状态,即“静息电位”,大约为-70毫伏~90毫伏。
钠原的工作须消耗能量ATP及产生生化代谢,此为离子的“被动转移”。
以上电位的变化,时间很短暂,且各处细胞不同,心肌细胞约为300~400毫秒,耳廓细胞生物电的电位变化,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细胞膜内、外离子的运转产生了电位的变化,即产生了“动作电位”,而它的出现即为细胞兴奋的指征!我们用现代电子仪器即可捕捉到这些生物电的微妙变化。
二、耳穴敏感点电学变化的形成机体的体表与内脏有密切的相互关系。
巴甫洛夫早在50年代即提出“体表——内脏功能相关”学说,这种相互关联,可以存在着一定的“定位”上的特异性,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心胶痛发作时的左上肢牵涉痛;胆囊炎发作时的右肩牵涉痛等,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是神经、体液以及经络——现称为第三平衡系统,而联系的动力是通过细胞的电学改变来实现的。
现代生理学实验表明,来自内脏或躯体某一部位的神经冲动,与来自皮肤某部或某穴位的神经冲动,可以到达同一或邻近的神经元,发生聚合反应并相互影响。
因此,当某内脏或躯体某局部有病变时,这些病理性的冲动与耳穴相应的神经元之间,则发生了病理性的联系,而且大大提高了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而这种兴奋性又可通过相应的神经元或经络传递到耳廓相应的耳穴,使该处发生电阻抗降低、导电量增高的电学变化,即形成了耳穴敏感点。
三、对耳穴的研究实验和学说(1)美藉朝鲜人Cho.M.H经过20余次人体实验后,提出的“德尔他(delta)反射,印证了上述论点。
他将电子测温计的探头固定在耳廓的指穴或足穴或肩穴或腹穴上,然后在躯体的相应部位,进行冷、热或针刺等刺激,在10~15秒内,相应耳穴的皮温上升1℃—5.5℃,维持时间不等,最长可达2小时,其中有个体差异;而非相应的耳穴,皮温则不升高。
Cho.M.H指出:这种躯体(或内脏)、耳廓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反射径路,这不仅是耳穴刺激法的基本反射径路,也是其他穴位(体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
由于这一反射图为三角形,颇似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故称为德尔他反射。
(2)孙庆余氏认为,传导生物电的通路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生物电轴现象,它是一种独特的电子束,沿着特定的路线循行的电磁波,这种生物电在体内借助体液中含有的答案第1页,总6页电解质,呈容积导电形式投射到皮肤表面,形成各组织、器官生物电的电力线交叉点,即穴位,包括耳穴和体穴。
它们是向机体内、外通电的门户。
这与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人体气、血聚集的地方”的论点相吻合。
(3)赵钦等人对实验性胸膜炎家兔进行耳廓染色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着色区的锌(Zn)、铜(Cu)、铁(Fe)、钙(Ca)、镁(Mg)、钾(K)等化学元素含量。
结果发现,胸膜炎家兔的左、右耳廓着色区的上述化学元素的含量,都分别比非着色区高;亦比对照组家兔相应耳廓区高。
统计学上呈现显著差异。
赵氏认为,微量元素Zn、Fe 等在耳穴着色区(即敏感区)的富集,显然是相关病理状态所造成。
(4)管遵信等在实验性阑尾炎或胃溃疡家兔的相应耳穴的磷酸酶活性测定的研究中,发现家兔与病变耳穴(即着色耳穴),全部都有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存在,其他耳穴以及对照组的耳穴皆没有ACP的活性。
这一结果表明,实验性急性阑尾炎、胃溃疡可使其相应耳穴的ACP活性升高。
这一发现不仅为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组织化学的依据,而且还为耳廓诊断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生物全息规律在耳穴医学中的应用一、何谓全息规律甲事物的属性,经过相互作用,在乙事物身上打上烙印(或痕迹),而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甲事物的信息。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乙事物来了解甲事物。
物质的属性就是物质所包含的信息,一切物质组成在属性上的同一性,决定了宇宙全息。
哲学家提出的“宇宙一体,天人合一”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人是一个小宇宙,每一个人都带有全宇宙的信息;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每一个细胞就带有人体的全部信息;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同样,透过某个家庭就可以了解整个社会的面貌。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可以从其悲剧性的结局,窥见当时社会的斑,及封建王朝的没落。
因而认为:事物的部分涵纳着关于整体的全部信息,通过观察和研究局部,就能了解和把握整体。
吕氏春秋说:“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征,事由国皆有征。
”因此,观马的一个局部(即口齿)即可推知马的整体状况,这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人类不仅通过语言文字,当今更有电报、电话、电传真等工具传递信息,而在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之间也有信息传递,通过相互作用,把自己的属性以信息形式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别的系统传来的信息,因此,系统的每个要素原则上都寓含着其他系统,以至整体的信息。
系统的等级越高,局部反映整体的现象越明显,局部中所包含的关于整体的信息也就越完整,越清晰,也就是说,系统的全息性就越强。
例如大脑是人体的最高中枢,分化等级最高,因而它包含整体的信息,最完整、最全面。
二、关于中医学的全息观念中国传统医学,观察“五官面色”、“舌部变化”、以及“寸口脉象”的局部现象,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及全身状况。
古代医家,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及技术水平所限,不能直接观察机体的内部解剖结构和运动状况,更没有能力找到细菌、病毒、有害化学物质及癌细胞。
为了认识人体和疾病,他们以人体的证候(症状)为依据,采取推理的方法,向外推认病因,向内推入脏腑机理,即“观外而揣内”的方法。
近代中医学的特点是偏重研究人体的整体功能,利用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原理进行间接的现象观察,并且认为传递信息的通道是贯通、网络全身的“经络系统”,而储存信息的场所是穴位(包括体穴与耳穴),也就是“宗脉、气血聚焦之所。
”从而发展了针灸方法,针刺局部某处穴位,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
例如针刺曲池、大椎,或者耳尖、轮等穴可以退热;针刺三阴交穴或者耳廓子宫、卵巢、内分泌等穴可以治疗月经不调;针刺内关穴可解除胸闷、心悸、呕吐等全身性疾病或症状。
近年来,用电子仪器探测反馈回来的信息则能诊断疾病,从而认识到人体具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自控系统”,它就是“经络”,它有自动调节以维持人体各系统动态平衡的能力。
中医学家把握客观现象从人体的功能方面、整体方面进行研究与观察。
在探索病因、药性、以及认识人体方面还依据“阴阳学说”的理论。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无论有形的物体或无形的太虚,无论宇宙的天体或大地上的万物,都存在普遍的联系,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之下发生的,如:天和地;火与水;昼与夜;明与暗;热与寒;实与虚;表与里等,各属阳和阴,它们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矛盾,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些矛盾着、对立着、相互制约然而又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事物构成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在人体内,阴阳之间强调平衡,假若“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如果某一方亢盛,那么,它的对立面就会起抵制、消除其偏盛的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平衡的指标,当抵制作用不能控制对方偏盛的时候,或抵制功能丧失的时候,机体就出现病态。
然而,阴阳双方彼此反照,相互包含,即“阳中有限”,“阴中有阳”,因而可以做到“以阴见阳”和“以阳知阴”,通过间接的途径,往往也可获得整体的信息。
以上种种,都反映出中医学的全息观念。
三、生物的全息规律在人体的某一部分,例如,一个细胞,一个节肢,一只耳朵,它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的内部完整性,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着相对明确的界限,恰似整个人体的缩小,并且包含着全部整体各部位的病理、生理信息,具有以上特点的局部,称为“全息胚”。
换句话说,每一个全息胚,也就是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认为,全息胚具有以下特点:(1)全息胚的各个部门都分别在整体有各自的对应部位。
(2)全息胚中的某一个部位与整体的相对应部位,其生物学特性相似。
(3)全息胚中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的分布规律相同。
(4)全息胚具有潜在的发育成新整体的能力,或者叫做全能性。
(5)全息胚是生物体处于向着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的胚胎。
在生物体中是广泛分布着的,称为泛胚性。
例如,我们观察到盆景中的吊兰,它具有明显的泛胚性。
它常从叶丛中抽出细长柔韧下垂的枝条,顶端或节上萌发嫩叶和根,因此可以发育成一个析的植株——新的整体。
又如原生动物中,腔肠动物的泛胚性也是很明显的。
库氏(Kouler)将10公分长的蚯蚓,切成10个小块,给以适当的生长环境,不久,可观察到每一个小块都发育成了一个新的整体。
在环节动物,其每一个节体都是一个自主的生殖、排泄单位。
最明显的例子是涤虫,它寄生在人的肠腔内,每个被排出的节段,即可在新的宿主体内发育为新的整体,即条虫的幼虫,以致发育为成虫。
因此,概括地说,全息胚是生物体中处于向着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的发育单元,同时又是生物体的结构单元。
四、耳穴医学与生物全息规律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历代医家,发明和运用了耳穴诊治系统、面诊及面针系统、虹膜诊断术(是I.V.Peezely发明,根据虹膜上的一些可见的斑点变化来诊断人体疾病)、头皮针系统、鼻针系统、足针系统,日本亦曾有舌诊的报告,以及近年来的第二掌骨诊疗法等等。
“生物全息学说”的问世,使得这些疗法从理论上得到圆满的解释,给人们在漫长的探索中以极大的启迪!根据生物全息规律,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都是各个独立的“全息胚”,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