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教学设计(第 1 课时)
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王静
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说明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气温的相关知识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但由于本节课有些问题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这样,才能抓住地理事物特征,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从而做到“图” “文”合一,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 1 月、7 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明确 1 月 0℃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2.通过引导学生判读气温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并进一步说明气候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3.唤起学生学习“气候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气候”的兴趣,树立“地理生活化和生活化地理”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地域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气候”一节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从“身边的地理”入手,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利用图释导学、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快乐假期》、下载视频《夏天到》。
2.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QQ 聊天对话:江南雨烟( 900259*** ) 2014-1-25 20:15:18 今年寒假我去了海南姨妈家,那里鲜花盛开,瓜果飘香,让我深深感受到“水之秀,林之幽,气之爽”⋯⋯潇洒走一回( 951260*** )2014-1-25 20:18:20 今年寒假我去哈尔滨看望爷爷、奶奶,并参观了“ 2014 年哈尔滨冰雕展” ,好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江南雨烟( 900259*** ) 2014-1-25 20:20:20
看看我拍的照片
潇洒走一回( 951260*** )2014-1-25 20:22:15
这是我拍的照片
教师:同是过寒假,“江南雨烟”和“潇洒走一回”对话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所发的照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气候”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 QQ 聊天形式,对比呈现我国南北方景观的巨大差异,激奇引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板书: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指出本节课主要了解气温的相关知识;明确本节课的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牛刀小试。
环节一:走近冬季
教师:出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提示: 1.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布的地方,大致是多少摄氏度?相差多大? 2.找出一月 0℃等温线,指出东段大致经过哪条山脉?哪条河流?学生: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最高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南部, 20℃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北部,-32℃,相差50 多度。
2.一月 0℃等温线,东段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一月平均气温为-30.6℃,那
里曾经出现过 -52.3 ℃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省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省份。
全国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
小组讨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特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境感知:变“形”金钢
寒假,海口的小明去哈尔滨的外婆家。
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
感知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过渡:海口的小明在外婆家将会度过一个怎样的假期呢?一起观看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快乐假期》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知──变“形”金钢,感知我国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再通过视频《快乐假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南北温差大”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环节二:感受夏季
教师:出示“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提示:
1.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 24℃以上的地区。
2.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 8℃以下的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24℃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的一半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8℃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教师:吐鲁番盆地人称“火洲” ,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人们常说这儿能“沙窝里煮鸡蛋”;《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又称“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
追问: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地形因素。
小组讨论: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教师:夏季全国气温的分布,可以借用流行歌曲《小苹果》歌词中“火、火、火”来形容。
设计意图:用分析“全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方法,来分析“全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特点,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师:我们通过两幅图来感知一下夏季的“烧烤天气” 。
图一: 6 月 23 日,在郑州市中心的二七广场,一名女大学生在向路人展示显示45 摄氏
度高温的温度计。
图二: 6 月 22 日,山东师大附小的教室内摆放着用来降温的冰块。
当日,济南市最高气温接近 40摄氏度。
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发出紧急通知:该区小学从 23 日起全部停课避高
情境感知:“衣”如既往
暑假,海口的小明又去哈尔滨的外婆家。
再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
感知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过渡:我们小时候所唱的儿童歌曲中也蕴藏着很多的地理知识。
教师:播放儿童歌曲《夏天到》。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高温图片和情境来感知“衣” 如既往,说明我国夏季具有普遍高温的特点。
再通过儿童歌曲《夏天到》,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夏季普遍高温给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环节三:认识温度带
分组讨论:读“我国主要温度带分布图”
1.结合地形,说一说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2.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
学生:
热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省和云南省的南部;亚热带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暖温带主要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中温带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寒温带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
撰写学习笔记,小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
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还有一些,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学习笔记”环节,
学生能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记录的学习习惯。
活动:“我想有个家”
教师:出示香蕉、苹果、梨、橘子等水果,找出它们生长的主要温度带。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把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初步认识主要温度带的划分及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
一系列瓜果主产地的探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我国地大物博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环节四: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利用板书小结本节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五:牛刀小试
(见课件)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做题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冬夏气温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教材、气温分布图、欣赏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体会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为我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教学反思
1.导入部分采用 QQ 聊天的形式,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教学过程分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和牛刀小试,既突出了重点,又使整节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内容清晰。
在某些环节,在学生的学习疲惫点插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环节一最后的情境感知──变“形”金钢、视频播放等,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再掀学习高潮。
3.一些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充分;在时间分配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略显不足,降
低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