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中的体温监测
二、体温升高:体温过高称为发热,腋 温>37 ℃或口温>37.5 ℃,一昼夜体温波动
在1 ℃以上为发热
体温升高的分级 以口温为例,分为
低热37.5-38 ℃ 中等热38.1-39 ℃ 高热39.1-41 ℃ 超高热41 ℃以上
体温升高的热型 体温升高的原因
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
体温升高的处理 病因治疗 对症处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常用的降温方法有体表降温和血液降温
在降温过程中必须防止御寒反应、心律失 常、凝血功能改变等
三、体温降低:中心温度低于35 ℃
体温降低的原因
环境温度过低 手术因素 麻醉因素 患者状况
体温降低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心血管系统:体温降低和升高引起的循环系统剧 烈变化对危重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尤为有害
组织耗氧增加 肝肾功能降低 血液粘稠度增加 免疫功能下降
体温降低的预防及处理
适宜的环境温度:手术室室温24-26℃,相对湿 度40-50%
营养支用人工方法使体温降低达正常温度以下的一种 医疗措施,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 缓机体细胞活力的目的
低温分级:
一般低温:32-28℃
中度低温:28-20 ℃
深低温:<20 ℃
临床上将35-32 ℃的低温称为浅低温,常用于 神经外科麻醉中脑保护、心肺脑复苏以及严重 高热状态
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手术中最常见的是低温,术中中心温度 不应低于36℃
恶性高热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体温升高 体温降低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正常体温:口温37 ℃,肛温37.5 ℃,腋温 36.7 ℃
生理波动:不超过0.5-1.0 ℃
昼夜变化 年龄 性别 肌肉活动 药物
第十章 体温监测
第一节 体温监测的方法
测温方法:
玻璃内汞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测温部位:
口腔测温 腋窝测温 直肠测温 鼻咽温度和深部鼻腔温度:反映脑的温度 食管温度:体外循环降温和复温过程中监测中心温度 鼓膜温度:与脑温相关良好,是测量中心温度最准确
的部位 其他部位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