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任性行为。

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事了,多数孩子的任性行为也会被慢慢克服直至消失。

但如果幼儿有严重的任性行为,将会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也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正确看待幼儿出现的任性行为,及时关注和矫正,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
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幼儿通常都会有点任性。

一般从3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要表现自我,孩子的心灵会面临着对社会的顺从与体现自我的矛盾和对立中。

为了确立自我意识,对成人的安排、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闹独立”,力图摆脱约束,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剧烈变化,发脾气、大哭、大闹,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许多父母因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走入了教育上的“误区”。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的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

并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的“视野”不断地扩大,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常常会有独立的倾向,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

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

因为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社会规则的认识水平都比较低,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反复分析后,再做出处理决断,只凭着一种本能来要求大人,所以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常常会在不合实情下表露出来,尽管这些事物往往对他们不宜,甚至是不利或者有害的,他们都会以自身的兴趣与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

笔者认为,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适当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适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任性还是有必要的,对事有独立性,这是性格中很重要的优良品质。

根据调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小时候几乎都不是听话的乖孩子,有的还非常调皮捣蛋。

不听话的孩子大多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非常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从,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能力,等等。

从中外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伟人和学者身上我们可略见一斑,如毛泽东、爱因斯坦、爱迪生、拿破仑等都存在这样的性格特质。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否则会妨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心理的正常发展。

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可能因性格的制约而受到影响,成为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

任性的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随心所欲,不被别人接受和认可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挫折和考验,并由此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严重影响其身心和谐发展。

同时,幼儿有任性行为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频繁爆发不满之情,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隐患。

二、幼儿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克服幼儿的任性心理,首先要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入手,在家长中普及科学的育儿知识,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保护孩子的天性,不要采用简单的说教,更不要采用粗暴的批评、训斥和体罚。

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的好奇和探索行为,?一些无伤大雅的要求,只要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没有影响,家长就不要过多地干涉和拒绝。

如果孩子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一般就不会再任性。

(二)明确界限
幼儿的思维是很刻板很模式化的,父母如果从一开始就应要安而且这些界限能让孩子感到舒适、求孩子有一定的行为界限,
全,孩子就愿意且能够接受。

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合理要求予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不被允许的超越行为界限的事,一次也不能迁就。

(三)暂时回避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当孩子情绪激烈,大吵大闹时,可以采取忽略方法进行“冷处理”,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看他,不去理他,“不为所动”会使孩子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让孩子感到他的哭闹方法是无效的,孩子就会停止哭闹。

(四)转移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很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及当时的具体情景,把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孩子任性哭闹吵着要糖果,父母可设法让孩子去观察某一新奇事物,孩子会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

当他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告诉他刚才的做法是不对的,以此来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

(五)适当惩罚
对于严重任性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温和的惩罚”来制止幼儿的任性行为。

“温和的惩罚”与打骂、讥讽、威胁、恐吓等严厉惩罚有本质上的区别。

比如,幼儿任性不吃饭,家长就把饭收起来,让孩子自然接受饿肚
子的惩罚。

这些方法对抑制严重任性的行为比较有效。

(六)多让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提高自我约束意识
任性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

父母可引导孩子经常参加一些有纪律和规则要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这样既可以使他的精力和情绪得到正常释放,又让他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学习中,受到纪律和规则的约束,学会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提高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纠正幼儿的任性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时洞察幼儿的心理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运用科学的教育对策,宗旨在于给孩子以适当的约束,提高其心理自控能力。

由于处在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对事物的领受能力特别快,可塑性也强,只要及时给予充分注意,采取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及正确的教育措施,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