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的等级性
自夏代以来 教育开始分化并呈现出等级差别。
这种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教育
设施的等级性、学校的等级性、生员的招收与待遇的等级性。
二、教育的多样性
一 教学制度多样
宋朝的地方官学制度实行学田制、分斋教学制度包括传授儒家经义的经义斋和
培养管理人才和有专长技术的人才的治事斋 开了主修、副修的先声。
元朝实行升斋等第法 宋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 根据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
积分法则是累计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 始于宋朝太学 通过注重学生平时考试成绩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
元朝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明朝的国子监教学制度实行历事制度——中国古代教学实习制度 并继承发展元朝的积分法。
二 教学形式方法多样与灵活
汉朝随着人数的增多 教师从个别教学到集体上课 以章句之学为教学形式。
自纸张发明后 太学生除听博士说经以外 有充裕的课外时间 学生可以不依赖老师而自主学习 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
太学生在太学学习的同时 还可以向校外的大师求教。
私学的书馆则注重个别教育以口授和背诵为教育方法 经馆则以次相传授 老师只对从学时间较长的高业弟子进行直接传授 再由高业弟子转相传授初学弟子。
至魏晋 教学方法以形不以言。
南朝教师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 学生可以自由听讲 除学官讲授外 还允许学生开讲。
到了唐朝 在高级私学 学生可以长期从师听讲或采取短期游学形式
访师请益 求师受教不限于当面传授 也可以采取书信往来的函授形式。
(三 学校多样
中央学校、地方学校、特殊性质的学校包括贵族学校和宫廷学校、专门学校、
政府中在职人员的夜校、少数民族的学校、外国语学校、书院包括 1、讲求理
学为主的书院2、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3、学习“经世致用”为主的书院4、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三、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 注重道德教育
夏代注重人伦道德教育。
商代与西周注重礼乐教育。
汉朝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诗、赋、画为主。
私学后期以学习儒学基础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
魏国太学吸收佛、玄思想 经学注重义理。
两晋时期儒学经典占据主导地位。
唐宋中央教学内容都以儒学为主 地方也包含经学或儒学的教育内容。
元明 地方设儒学系统。
清朝在中央官学设四书五经 地方也以学习《五经》等人文学科。
四、教育的学术性
1 教育思潮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 后推崇儒学 儒学进而宗派化 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形成师法、家法 师法演变为家法学术在稳定中发展。
魏时期 玄学教育思潮兴起 太学吸收佛、玄思想 经学注重义理。
两晋私学占主导 内容广博涉及五经、百家之言、文史。
南朝教学内容受玄学影响 文化学术发展的专门学校相继设立。
2 学校 宋朝的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明朝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充分发挥教师学术专长的原则 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 刊刻师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