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童话中的幻想

试论童话中的幻想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童话中的幻想指导教师:王兴中(老师)学员:朱知锐学号:*********年级:2003级1班专业:汉语言专业(本科)试论童话中的幻想汉语言专业(本科) 2003级1班朱知锐学号:030580051内容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 [1]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幻想的最大特征是童话式的,即认为万事万物都像人那样有生命,而且年龄越小,越信以为真。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本文试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幻想是童话永恒的本质、童话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和应给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等四个方面阐述童话中的幻想。

关键词:试论童话幻想一、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孩提的童心是纯洁美妙的,如同一方洁白的纸张,有待我们去描绘着色;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有待我们去浇灌催放;又如一只出壳的雏鸟,有待我们去精心哺育,使他长出羽毛丰满的翅膀,去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未来向往的高空。

少年儿童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

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

人生的起飞,理想的腾跃,往往都是童年心灵彩翼在翱翔。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以及诸多卓有建树的能工巧匠、志士仁人,他们的童年无论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心灵中都曾有过一双美丽的翅膀,这翅膀就是天真的、神奇的、充满五颜六色彩虹般的幻想。

这幻想的彩翼驾着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去向往未来的世界,去探索生活的奥秘。

童年的幻想,可以化为青春的理想,可以结成壮丽的人生之果。

所以我认为童心的幻想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是一首壮丽的人生梦幻曲,是一扇天真的智慧窗。

学前期是人生的幼年阶段,也是儿童的早期阶段。

幼儿天真活泼,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想象发展迅速,想象内容丰富而美妙,能想象离生活较远的事物,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 [2]孩子的这种强烈探索欲正是童话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开启作家想象闸门的钥匙。

而童话要出奇制胜,以“奇”见长,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

而且,幼儿常常区分不清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

把无生命的事物全部看作是有生命的,把老天下雨说成是老天整天在掉眼泪,那些普通的小盒子在孩子眼里是“汽车”、“房子”,是“小动物温暖的窝”,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幼稚性和夸张性,它们是幼儿童话的核心和灵魂。

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狼和七只小山羊》,讲述一只狼假冒羊妈妈回家敲门,它先是把一大团粉吃下去,把自己粗糙的声音弄细嫩一点,又在脚上涂上湿面撒上白粉,把爪子弄白,终于骗开了门,把六只小羊吞进了肚里,只有最小的一只小山羊藏在钟壳里逃脱了。

这些想象正符合幼儿天真幼稚的思考。

而故事最后写羊妈妈和小山羊哭着来到草地上,它们看见狼躺在树旁边打鼾,打得那么响,连树枝都动摇了,仔细端详这只狼,看见它饱胀的肚皮里有东西在动弹。

羊妈妈想:“啊,难道我那些被它当晚饭吃掉的孩子,还活着吗?”小山羊马上跑到家里拿来剪刀和针线,羊妈妈剪开那坏东西的肚皮。

刚剪一下,就有一只小山羊伸出头来,它继续剪下去,六只小山羊都先后跳出来,而且没有受伤。

因为那坏东西太馋,都是把它们整个吞下去的。

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它们拥抱着亲爱的妈妈亲吻,喜欢得手舞足蹈。

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像。

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

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这是儿童的特点。

应该重视儿童的幻想世界,发挥他们爱幻想、善幻想的本能,这是培养他们,也是一种才能的开发。

人类的许多知识,是在幻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要培养儿童富于幻想,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幻想是童话永恒的本质儿童的幻想力,历来是和童话休戚相关的,是互为因果的,孩子们的幻想丰富了童话,童话启迪孩子们去幻想。

幻想,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的艺术特征。

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曾把自己的童话解释为“富于幻想的故事”。

童话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假想形象,所描绘的环境,是一个虚拟的境界,其中种种情节,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虚构故事。

任何文学都存在想象,甚至幻想的成分,然而,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

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想象、幻想不是童话的外衣,而是它的血肉和灵魂。

童话多方面的功能只有通过少年儿童对其中的审美感受去想象和幻想来实现。

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例如《枪炮国去打糖果国》,写糖果国的小朋友用糖果击败了枪炮国,实际上是通过孩子们用糖果作为武器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

高尔基曾经说过:“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

” [3]从历史性角度看,世界童话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童话到口述童话,再到艺术童话三大阶段。

古典童话的主要形态是神话,主要体现在原始人类的思维。

原始思维的主要方式是直觉思维,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愿望式的。

幻想是他们精神的支柱。

在幻想中,人们找到了人类的起源(创世神话),人与神的关系(神族故事),世界的未来(末日神话)。

民间口述童话的幻想是建立在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大多是底层民众对物质财富及美满爱情婚姻的一种追求,比如父母希望子女能够过上幸福生活,而出现《灰姑娘》的故事。

希望好人能有好报,而出现一些惩恶扬善的故事,如《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等。

叶君健曾这样评价民间口述童话,“他们只是基于某种‘冲动’——现在的文学术语叫做‘灵感’——而自发的编造出来,然后讲给周围的人听。

” [4]这种编造本身就有了游戏的色彩,不像神话的幻想具有某种“神圣性”。

到了艺术童话的时代,人们的理性精神大大加强,“神”的退位让人类失去了精神的信仰,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儿童,在他们看来,儿童稚拙纯真、顽皮可爱的生活中,蕴藏着成人世界很多失落的情怀。

所以,艺术童话那温馨优美的艺术世界,成为人们追求着自己的梦境的乐园。

这时的童话变成了作家的艺术创作,是作家抒写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时童话所展示的幻想,是糅合了作家的审美指向和儿童的幻想之后的一种幻想。

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既有作家对人生感悟,又创造了只有儿童才可能拥有的灿烂的幻想空间。

这篇童话是作家安徒生不断追求的人生写照,同时,那神奇的海底世界,优美的故事情节又是为儿童所喜爱的。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古典童话、口述童话,还是艺术童话,幻想都是永恒的本质。

童话的幻想具有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是“童话性”的重要表现。

首先,童话中的幻想应该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又经过作家艺术化加工,融合了作家审美指向的一种幻想,它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愿望,是成人与儿童两者愿望的达成。

儿童的想象与成人的想象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儿童面对世界的思维与原始人类思维有着很相似的地方,因此,“万物有灵”、“物我不分”是他们思维的特点。

在他们的想象中,万事万物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在成人和儿童的眼里,就是一种被极度漫画化、卡通化了的一种“生命”形态。

如张秋生的《香蝴蝶》中有两个幻想形象,一个是蝴蝶,一个是玫瑰花。

孩子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将他们以想象的方式漫画为两个拟人的形象,编造一个童话故事。

因为,在他们看来,美丽的蝴蝶和玫瑰花是有生命的,蝴蝶和玫瑰花完全可以发生好多有趣的故事。

但是,作家也有自己的愿望,他可能希望这个童话应该有温馨的诗意,所以,作家融合了自己的艺术经验,将这个童话编织成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闷热的夏天,玫瑰花在阳光下被晒得蔫蔫的,小蝴蝶用自己的翅膀给玫瑰花扇风,玫瑰花不热了,蝴蝶的身上沾满了玫瑰花粉,放出香气,它飞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因为,它变成了一只受欢迎的香蝴蝶。

台湾作家孙晴峰的《骄傲的玫瑰花》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玫瑰花认为自己非常美丽,当蝴蝶来传授花粉时,它竟然赶走了蝴蝶,担心蝴蝶弄坏了它美丽的外衣。

后来,玫瑰枯死了,没有了后代,这时它才知道,作为花还有比美丽和香甜更大的任务要完成。

我们说,每一个儿童都可以想象蝴蝶和玫瑰花之间的故事,但是,不同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会使童话呈现不同的审美境界。

因此,童话的幻想首先要符合儿童的思维,让童话的形象成为具有漫画与卡通意味的,儿童可以理解的形象,将作家的艺术幻想和儿童的幻想糅合起来。

这样,无论是儿童还是作家都放飞了自己的愿望。

其次,童话的幻想具有游戏性。

这种“游戏”应该是作家与儿童读者两者之间共同的游戏心理的一种融合。

我们说幻想是一种愿望性的想象。

而我们知道,游戏的本质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

皮亚杰认为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很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

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了解他所有的一切冲突。

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

”“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

”[5]这就是说,游戏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把握、控制、确定外部现实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童话是儿童改变现状的一种要求,我们知道,儿童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在成人面前,他们很多时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儿,因此,在幻想的童话世界中,他们可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

”而童话作家呢,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做着这样的一种游戏?在童话中,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审美感受融入童话中,对他们来说,童话是一种抒发自己对现实感受的方式,也是他们愿望的一种传达。

对成人读者来说,那单纯、美好的童话氛围,难道不是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疲惫中回归快乐童年的一种方式吗?这又何尝不是游戏?比如张秋生的《躲在树上的雨》这篇童话,小鼹鼠因为睡觉错过了夏天的第一场雨,心里很是懊恼。

黑熊让鼹鼠站在树下,它摇了摇树,那上面的雨滴落了下来,小鼹鼠终于感受到了夏天的第一场雨。

其实,这个童话中的小鼹鼠和小熊不就是两个做游戏的孩子?他们之间所展示的友情,在成人读者眼中,不也充满了美好的感觉吗?不也能勾起他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吗?三、童话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童话增进幻想,童话故事是儿童无比广阔的幻想世界,教师要在这个世界中,当好导游,把能够引起儿童幻想的童话教材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教育,为孩子架起幻想的天梯,让孩子插上幻想的翅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