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练习一、选择题:(一)这是一个赤道上的群岛,却有着来自寒带的企鹅;它曾被视为“魔鬼之岛”,因为“地 狱之火”在这里涌动,如今它又被称为“最后的伊甸园” “生物进化活博物馆”⋯ 1. 这个群岛上的岩石因为常年的风化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形态,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 .石灰岩B. 玄武岩C. 花岗岩D. 石英砂岩 2. 岛上生物多样,常年生活着耐寒的企鹅, 可能原因是 A. 气温日较差大 B. 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 受寒流影响 D.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3. 研究发现群岛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在向 东南方向移动,原因是A. 处在海底的扩张地带 B .位于海沟附近 C. 处在板块的碰撞挤压带 D. 大陆漂移造成的(二)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当地的地形地貌。
4.下列有关右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山地为主,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②丙地高于丁地,相对高度约为400米 ③地形类型多样,分布错综复杂 ④地势中部低,东北、西南高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D .③④ 5.下列表示地形部位的位置,正确的是A .甲—山峰B .乙—鞍部C .丙—山脊D .丁—悬崖 6.若图示为我国江西省某地,在开发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①土壤盐渍化 ②水土流失 ③洪涝灾害 ④地质灾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三)剖面图能直观反映一定区域内地表的状况。
下图为“13°N 部分地区的地形剖面图”。
7.④处位于A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B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C .太平洋板块上91°90°1°乙 丁 丙4006008001000甲 ND.亚欧板块上8.图示地区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附近(四)读我国某地历代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9.此处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是A.滩涂,海水侵蚀B.沉积平原,海浪搬运C.三角洲,河流沉积D.冲积扇,河水冲积10.有关海岸线变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历史上河流北侧陆地增加的速度比南侧慢B.河流中上游地区防护林的建设,加快了海岸线向东推进C.三峡水库的蓄水,加快了海岸线向东推进D.形成沿海低地,可作为滨海宝贵的湿地环境资源(五)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读图,回答问题。
1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C.气温的日变化 D.大气的热力运动1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六)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13~14题。
13.关于图中a、b、c、d四地说法正确的是A.a地等压面向上隆起B.b地空气受热上升C.c地气压高于b处 D.b地气压低于d处14.若a处为副热带地区,则Q地的风向可能是①东北风②东南风③西北风④西南风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③④(七)读某区域相关资料图,回答问题。
15. 图2中①②③④能反映图1中甲地气候特征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 16. 乙地的气候类型是A.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 热带雨林气候C. 热带季风气候D. 热带沙漠气候 17. 导致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太阳辐射B. 大气环流C. 下垫面D. 人类活动(八)图中甲地为南半球某地低压区,读图回答 18.图中四点中,受暖气团控制的是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1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地盛行下沉气流B .此图是锋面反气旋C .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吹偏北风D .③地出现连续性降水(九)图4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
20. 与台湾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A .风力较大,风向为西北风B .风力较小,风向为西北风C .风力较大,风向为东南风D .风力较小,风向为东南风 21. 此时A .黄河下游地区阴雨绵绵B .福建沿海地区狂风暴雨C .金沙江河段风和日丽D .渤海湾沿岸雨雪交加①②③④● ● ●● 甲图4(十)右图三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
22.该地区位于我国A .江淮地区B .青藏地区C .华北地区D .西南地区 23.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梅雨天气B .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 .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D .一年中春季最干旱(十一)读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 24.甲代表的水体是A .雨水B .积雪融水C .冰川融水D .地下水 25.箭头①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A .1~2月B .3~4月C .6~7月D .10~11月 26.在鄱阳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将导致箭头①、②流量的变化趋势是A .①变大B .①变小C .②变稳定D .②在枯水期变小(十二)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7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回答第27-28题。
27.某年一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A .印度西海岸B .澳大利亚西海岸C .非洲东海岸D .越南东海岸28.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该岛的气候特征是A .温暖湿润B .温和干燥C .高温干燥D .高温多雨(十三)读某半球洋流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洋流及流向),回答问题。
图三长江鄱阳湖甲① ②29.有关图中洋流描述正确的是A.三个大洋环流都呈顺时针方向B.大洋西岸的洋流流向均为寒流C.大陆东岸的洋流流向均为自北向南D.东西流向洋流主要受西风带、东北信风带的影响30.图中洋流的名称和类型,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①—本格拉寒流—密度流B.②—北赤道暖流—风海流C.③—西风漂流—补偿流D.④—东澳大利亚暖流—补偿流二、综合分析题:(十四)阅读资料后,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2014年,日本自然灾害频发,下表摘录了该国当年发生的部分灾害,这使得“灾”字被作为排序第四位汉字选入2014年日本年度汉字。
2月日本东北地区遭遇暴雪,出现114厘米厚度的积雪8月广岛暴雨,形成滑坡和泥石流9月御岳山火山喷发,数十人伤亡10月强台风“巴蓬”、“黄蜂”登陆材料二:北海道岛是日本第二大岛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0%,近年来冬季多次遭受特大暴雪袭击,右图为一次较大雪灾中的降雪量分布示意图。
31.据上表对日本的主要灾害进行类型分类。
(2分)试从日本的地理位置这一角度分析该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4分)31.地质灾害:火山、滑坡与泥石流。
气象、气候灾害:暴雪、暴雨、台风。
(2分)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火山地震灾害;日本作为西太平洋岛国,位于西太平洋中低纬度台风的主要移动路径范围内,多台风暴雨灾害。
(4分)32.据右图说出本次灾害中北海道岛降雪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分)32.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多,东部少)。
原因: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从日本海带来丰富水汽,在山地受到抬升作用)而形成大量降雪(4分)(十五)巴塔哥尼亚地区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辟有大量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具特色。
其主要位于阿根廷境内,小部分属于智利。
(16分)33.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的海陆位置。
(3分)33.位于南美洲最南端;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与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
(任答3点,得3分)34.归纳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地形特征。
(4分)34.以山地(高原)为主(2分);地势西高东低(2分)35.分析巴塔哥尼亚东部荒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3分)35.大陆东西面积狭窄;安第斯山脉位于西部沿海;地处西风带,使得东部地区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东部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任答3点,得3分)36.简析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6分)36.位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纬度高,冰川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十七)阅读“印度洋西北部海域洋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4分)37.判读此时北印度洋的盛行风向,解释该盛行风向的成因。
(6分)37.此时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风(1分)。
成因:由于海陆热力差异(1分),夏季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1分),印度洋上的气流吹向亚洲大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季风(1分);此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1分),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季风(1分)。
38.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季节A处形成涌升流的原因。
说明涌升流对索马里半岛沿海地区气候和海洋生物的影响。
(4分)38.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1分),使深层冷水上泛,在索马里半岛东岸形成强大的涌升流(1分)。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降温减湿,加剧沿岸荒漠化(1分);对海洋生物:使海底营养物质随涌升流上泛,鱼饵丰富,渔业资源丰富(1分)。
39.分析该季节B、C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分)39.B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1分),成因:该季节受内陆信风带的控制(1分);C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1分),成因:该季节受来自低纬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