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1《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分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

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一、重点词语: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有害)⑸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大概、也许;施:施加。

)二、重点句子。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不断学习、复习)。

2.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答: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会矛盾,因为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3.本文的语录中,孔子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学习他优点;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就反省,并改正。

4.说说本文中出现的现在仍在用的成语。

答: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略。

[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课文分析]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一、重点字词: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11、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二、重点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