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引论传播与生俱来一、传播的含义(一)、传播和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的第一个意思应该是沟通。
communication还有一个含义是交通。
Communication 还有一个含义,就是通讯(二)、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施拉姆2.影响说:也就是劝服说。
强调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霍夫兰3.反应说:美国学者S〃S〃史蒂文斯认为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强调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过程说:彼德:“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些媒介向许多人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
”概括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三)、传播与信息关于信息的本质,按照香农的理论,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二、传播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一)、学科定性人类的知识分属三大门类: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三)、学科特色:多科性边缘学科1、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社会学方法2、心理学:研究范式和实验法等方法3、三论A信息论: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B控制论:反馈C系统论: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4、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学的区别: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大众传播学—传播学(1)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活动及过程与人类传播活动给过程(2)传播学与新闻学第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
传播学研究的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第二,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
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则以其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主要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第三,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
第二节、传播学的产生一、传播学产生的外部条件(一)政治:选举(二)经济:市场经济(三)军事:战争宣传(四)媒介:自身的兴盛二、传播学产生的内部根据-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一)、“四大先驱”的开拓性贡献2611、拉斯韦尔谁-说什么-通过何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2、卢因卢因的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主要探究团体与个体二者间的关系。
卢因认为,在团体与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把关人3、霍夫兰战时传播研究耶鲁研究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控制实验法。
使它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二是他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大众传播实验》,1949年出版。
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4、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1944《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两极传播、舆论领袖理论,摧毁了媒介万能的假说。
(二)、集大成者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1947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1956创办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73“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
出版著作,三部影响较大:《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和《传播学概论》(1982)第三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的发展1、20—30年代:效果研究中的魔弹论2、40一50年代:传播学的形成与传播模式的兴旺。
有限效果论的出现与50年代的危机。
3、60年代的转机: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宏观效果论的出现;受众本位的确立。
4、70年代至今的兴盛研究领域扩大,派别林立: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目的、焦点、方法的差异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1、台湾:1953新闻研究所,1963电视与儿童的研究,70后多样化。
徐佳士《大众传播理论》,严沁恒《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2、大陆:起步较晚,发展很快(1)著译(2)会议(3)教学(4)应用三、传播学的发展研究现状传播学已成为世界性学问1、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2、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3、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4、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5、传播专业普遍设立,传播人才大量培养第二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分类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传播类型的多样性: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四分法:一、人内传播1、定义顾名思义,人内传播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实质上是个人的意识活动与思维活动。
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人内传播的主要特性(1)隐蔽性(2)内动性(3)短途性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78米德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客我的身份打量、校正主我的过程。
这就是所谓符号互动理论的中心论点。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二人际传播1、定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非语言传播符号有许多不同于语言符号的重要特点:1)存在的广泛性,“人体是个信息发射站”。
2)表达具体;3)多义性或含义无穷性;4)表达性、预设性5)补充或替代。
作用三方面:传播人际态度情绪,支持语言传播,代替语言。
2、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1)“熟人圈”(2)面对面(3)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4)覆盖面有限公式:一个信息传播总体效果=7%的用词+38%的口头表达+55%的面部表情3、人际传播的意义(1)、理想的人际传播——布伯的“我与你”人际传播真正价值在于个人间心灵的交往,人际传播首先应该定位于人与人的相遇和交往。
(2)、“约哈里窗口”——自我认知与了解他人。
(3)、建立和谐关系三组织传播1、定义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简言之,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2、组织传播的分类1)、组织内部传播(1)正式渠道①纵向传播下行传播上行传播②横向传播(2)非正式渠道2)、组织外部传播3.组织传播的特点1)信息大多具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2)组织传播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的和有界的3)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4.组织传播的意义5.影响组织传播效果的因素(1)组织的可信度(2)传播层级的多少四大众传播1、定义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2、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3)传播内容是公开的(4)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5)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6)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三大信息革命♦1、文字的发明♦2、印刷术发明♦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播进程的总结:♦1.人类传播进程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和整合性状态发展;♦3.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第四节传播过程与基本模式一传播过程及其构成要素(一)什么是传播过程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讯息与信息媒介反馈二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一)模式所谓“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其作用是: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模式的类型:文字、图像(表)、数学。
最常用的是图像。
模式的缺陷:对现实的简化又可能导致对现实的误解。
(二)经典传播模式1、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直线模式)5W模式的优缺点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和各要素。
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将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信息、并且呈直线形态的过程,忽略了反馈。
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这里没能显示出来。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2、控制论模式(1)德弗勒模式及其特点(双向传播)1最重要的修正,便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2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3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4不足:没有超越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循环模式)及其特点循环模式的特点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2把传受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3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3、社会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及其特点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特征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第四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一)缘起:传播功能的研究,源自西方社会学帕森斯和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
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在传播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核心观点结构功能理论的核心观点为: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部分(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大众媒介等)组成互相依存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为该体系的平衡做出贡献;一个部分的变化会引发该体系的暂时失衡,从而引发其他部分的变化,甚至改变整个体系,形成新的平衡,使有机体产生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