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第一节 土壤养分B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第一节 土壤养分B
四.土壤供磷能力及其调节
1、调节土壤环境,促进磷素释放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调节其pH至6.5~6.8。 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磷的固定
有机酸等螯合剂与Ca、Fe、Al螯合,促使磷的释放。 腐殖质包被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减少其对磷的吸附。 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使Ca-P碳酸化而增加溶解度。
土壤淹水还原可明显提高磷有效性
4.5~5.5 0~1.5 2.5~14 0.9~5.3 84~94
4.5~5.5 6~7
7.5~8.5 8~8.5
0.3~5.7 15~26 1.5~16 3.7~10 25~27 13~20 16~41 0~0.7 63~65 3.4~6.9 0~0.5 61~71
52~83 45~57 31~35 12~20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固磷作用机制
② 表面吸附固定
非专性吸附:通过静电引力吸附到土壤胶体表面。 物理吸附 可被其他阴离子代换解吸重新进入土壤溶液中
专性吸附:铁铝氧化物、层状硅酸盐矿物、有机质-Al -Fe复合体和碳酸钙等。
化学吸附,具有专一性。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固磷作用机制
易溶性或速效态磷酸盐转化为难溶性迟效态和缓效态 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磷的固定。
土壤磷的固定机制
华中农业大学
① 化学沉淀固定 ② 表面吸附固定 ③ 闭蓄固定 ④ 生物固定
三.土壤磷的转化——固磷作用机制
① 化学沉淀机制
酸性土壤:Fe、Mn、Al等离子与土壤可溶性磷酸根形成沉淀。 碱性或中性土壤:Ca、Mg等离子与土壤可溶性磷酸根形成沉 淀。
华中农业大学
一.土壤磷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三)影响土壤磷含量的因素
(1)母质
玄武岩发育的土壤全磷含量较高 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全磷含量较低
(2)土壤质地
相同母质的土壤,质地粘重>质地轻
(3)土壤有机质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1、有机态磷
含量变幅很大,一般占全磷的25-50%;20-30%的有 机磷形态不清楚。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第一节 土壤养分B
华中农业大学
第一节 土壤养分之土壤磷素
华中农业大学
第一节 土壤养分之土壤磷素
一. 土壤磷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二. 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重点) 三. 土壤磷的转化(重点 难点) 四. 土壤供磷能力及其调节
华中农业大学
一.土壤磷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一)含量
➢ 一般来说,土壤的磷素含量都在 2.0 g/kg以下, 红壤、黄壤含磷只有0.4 g/kg。
➢ 我国土壤全磷的含量在 0.2~1.1 g/kg之间。从总体
来说,自北而南,土壤磷的含量是逐渐降低的 。
华中农业大学
一.土壤磷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二)来源 土壤中的磷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原生矿物的 含磷量为0.012 g/kg左右。
闭蓄态磷(O-P):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的磷酸盐。 吸附态磷:吸附在土壤固相表面的磷,可被交换进入溶液中。 水溶态磷:一价磷酸根的盐类。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华中农业大学
我国几种土壤中无机磷形态组成
土壤
砖红壤 及赤红壤
红壤 黄棕壤 黄潮土
塿土
占无机磷的% pH
Al-P Fe-P Ca-P O-P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我国土壤中无机磷形态与组成
红壤:O-P > Fe-P > Ca-P、Al-P; 黄棕壤:O-P > Fe-P, Ca-P > Al-P; 石灰性土:Ca-P > O-P > Al-P > Fe-P
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和含量与土壤的风化发育程度有关: 随着风化过程,土壤Ca-P渐渐降低,Fe-P、Al-P增加。
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时期施用 P
华中农业大学
P 淋洗
侵蚀
排水流动 地下径流
运输
地表径流
水体
第一节 土壤养分之土壤钾素
华中农业大学
第一节 土壤养分之土壤钾素
一. 土壤钾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二. 土壤钾的形态及其有效性(重点) 三. 土壤钾的转化(重点 难点) 四. 土壤供钾能力及其调节
酸性土壤淹水还原pH上升促使活性铁、铝氧化物的沉淀,减 少磷的固定,碱性土pH降低,增加Ca—P的溶解度。土壤淹 水Eh下降,铁被还原,使部分Fe—P和O—P活化为有效磷。
华中农业大学
四.土壤供磷能力及其调节
2、防止土壤侵蚀,减少磷素损失
3、科学施用磷肥,提高磷的利用率
集中施用,可叶面喷施,减少P固定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一.土壤钾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
✓我国土壤全钾(K2O)含量一般在 20g K/kg左右, 石灰性土壤可高达30 g/kg以上,而红壤、砖红壤可 低于2 g K/kg。 ✓呈现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趋势 ✓土壤全钾量比全氮、全磷含量高。
华中农业大学
钾盐是钾肥的主要来源,而钾盐的储量和开采年限有限。 据2008年统计结果,按照年开采250万t(K2O)的速度, 我国现有钾盐储量可开采66年(王静康,2008)。
植素类:占有机磷1/5~1/3;来源于植物并经微生物 的改造。
核酸类:占有机磷5-10%。直接来源于生物残体特 别是为生物体中的核蛋白质分解物。
磷脂类:量很少,<有机磷总量的1%;醇溶性和醚 溶性含磷化合物,易分解利用。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2、无机态磷
矿物态磷:几乎全为正磷酸盐。 磷酸钙(镁)类化合物(Ca-P) 磷酸铁和磷酸铝类化合物(Fe-P及Al-P)
③ 闭蓄固定 土壤中的磷酸盐被不溶性的氧化铁和不溶性钙质包 被而失去有效性,称为闭蓄固定。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固磷作用机制
④ 生物固定
有机质C/P比为200∶1~300∶1,当微生物的C/P比小于土 壤有机质时,就可产生生物固定。当土壤中的磷太少时,微 生物和作物就会对磷素进行竞争。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
➢ 磷的有效化:有机态磷和难溶性磷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为可溶性一价磷酸根和二价磷酸根状态,可供生物吸收利用过程
有效P:pH5-9,以H2PO4-和HPO42-为主;
pH<7.2,以H2PO4-为主; pH>7.2,以HPO42-为主。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
➢ 土壤磷的无效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