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大纲

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40/2.5开设学期第三学期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2.课程说明《土壤肥料学》是为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形成、分类、分布、土壤培肥与土壤污染、植物营养与施肥、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

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与实习,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开设的相关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给予说明;2.学生能对无机肥料、有机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方法作出系统的归纳;3.学生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4.学生能依据施肥原理,制定出主要农作物施肥方案。

三、学时分配表四、教学教法建议《土壤肥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受学时数的限制,应以土壤肥力为突破口,侧重于土壤肥力因素、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污染、土壤培肥、植物营养与施肥的讲授。

对于土壤的组成、性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拟定适度的自学提纲,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补充,使学生及时了解土壤肥料学发展前沿动态,使其成为未知领域的开拓者。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自学指导法,使教学效果生动活泼。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40%)+实验成绩(30%)。

本文绪论教学目标1.学生能举例说明国外土壤学的代表人物;2.学生能对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给予说明。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是农业生产三大环节作用的基地;土壤是农业生态圈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农业生产各项技术措施作用的基地;肥料是作物的粮食。

第二节土壤肥料学基本概念土壤;自然土壤;农业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节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自学)我国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世界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教法建议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土壤肥力的定义;2.举例说明国外土壤学的代表人物;3.了解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一章土壤固相组成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自然界的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识别;2.学生能分析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的异同点;3.学生能对土粒、质的进行系统分级;4.识别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的类型;5.学生能对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给予说明。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矿物质土粒成土的矿物和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土壤母质的形成及土母质类型;矿物质土粒分级;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来源及组成;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教法建议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质的、土壤有机质的定义;2.了解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的肥力特点;3.识别8-10种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4.掌握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结构类型给予说明;2.学生能区别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的异同点;3.学生能依据土壤宜耕期的原则提出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4.学生能分析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孔隙性质土壤孔隙类型;土壤密度和容重;影响土壤孔隙度的因素。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质土壤结构类型;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必备的条件;团粒结构的恢复措施。

第三节土壤耕作性质土壤耕性的概念及衡量土壤耕性的标准;土壤耕性的力学性质;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土壤宜耕期的原则及土壤耕性的改良。

教法建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1.识记土壤容重、土壤比重、土壤结构的定义;2.根据给定的参数能够计算土壤容重和孔隙度;3.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土壤耕性的改良措施;4.区别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的异同点;5.举例说明土壤容重在生产中的用途;6.能够综合分析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胶体种类、土壤产生酸碱和缓冲性的原因给予说明;2.学生能区别五大吸收类型各自的特点;3.学生能依据土壤胶体的构造总结出土壤胶体的主要性质;4.学生能认识离子交换吸收作用在保肥和供肥方面的重要性;5.学生能分析总结出离子交换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胶体性质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土壤胶体的性质。

第二节土壤吸附性质土壤的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离子交换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三节土壤供肥性质土壤供肥性的表现;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土壤供肥性的调节。

第四节土壤酸碱性质土壤酸度;土壤碱性;影响酸碱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酸碱性质的调节。

第五节土壤缓冲性质(自学)土壤缓冲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土壤产生缓冲作用的原因。

讲授自学相结合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胶体、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供肥性的定义;1.分析土壤产生酸碱性、缓冲性的的原因;2.举例说明五大吸收类型各自的特点;3.掌握土壤离子交换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四章土壤肥力因素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养分、土壤热量来源、水分的类型,土壤养分形态给予说明;2.学生能依据土壤含水量计算公式,计算各种土壤含水量;3.学生能分析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的计算方法;土壤水分的类型与性质;土水势;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的运动;土壤水分平衡;北方地区周年内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状况调节。

第二节土壤养分土壤养分的来源;土壤养分的形态。

第三节土壤空气(自学)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的更新;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四节土壤热量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的热性质;土壤热平衡及其热量状况;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教法建议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1.了解土壤养分、土壤热量的来源;2.学会土壤含水量、作物耗水量、灌水时间的计算方法;3.掌握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与作物生长的关系;4.识记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养分的形态、土壤的几个热性质。

第五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分类系统和土壤分布规律给予说明;2.学生能区别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矿物与岩石,土壤与母质;3.学生能分析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4.学生能对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划分依据给予系统的归纳;5.识记土壤分类、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的定义。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形成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的成土过程。

第二节土壤分类土壤分类概述;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纲和土类;河西地区的土纲和土类。

第三节土壤分布规律(自学)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律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

教法建议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1.区别矿物与岩石、土壤与母质;2.综合分析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3.掌握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划分的依据;4.举例说明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河西地区土壤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祁连山地、北山山地、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给予说明;2.学生能对灌漠土、潮土、盐土、风沙土的成土条件给予系统的归纳;3.学生能够识别灌漠土、潮土、盐土和风沙土;4.学生能够分析盐土、风沙土的成因,制定出其改良方案。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河西地区地形地貌祁连山地;北山山地;河西走廊。

第二节河西地区主要土类灌漠土;潮土;盐土;风沙土。

教法建议讲授法、讨论与自学指导相结合。

考核要求1.了解祁连山地、北山山地、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2.分析灌漠土、潮土、盐土、风沙土的成土条件;3.掌握灌漠土、潮土、盐土、风沙土的划分依据;4.识记盐土、风沙土的改良措施。

第七章土壤培肥及土壤污染与其防治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我国土壤污染动态给予说明;2.学生能分析化肥、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途径;3.学生能制定出土壤污染的防控措施;4.学生能认识土壤污染对植物、人类的危害。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培肥肥沃土壤的特征;土壤肥力调节途径。

第二节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的指标判定的方法;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农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化肥农药污染控制。

教法建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考核要求1.能够区别化肥与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途径;2.能够制定土壤污染的控制技术;3.掌握土壤污染的指标的判定标准;4.识记肥沃土壤的特征,化肥、农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第八章作物营养与施肥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大量必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的关系;2.学生能对营养元素失调症作出明确的判断;3.学生能够制定出基肥、种肥、追肥的施肥方法;4.学生能对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系统的分析。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营养成分及养分的吸收植物体的营养组成;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植物的非必需元素;植物的根部营养;、植物的叶部营养;植物的关键营养时期。

第二节施肥的环节与方法(自学)基肥;种肥;追肥。

第三节合理施肥的几个参数形成经济产量作物吸收NPK的量;土壤供肥量;不同种类化肥有效成分;不同种类有机肥有效成分;有机肥提供的养分量;不同种类肥料利用率。

第四节施肥的要诀及施肥量计算和经济效益分析作物合理施肥的要诀;主要作物施肥量计算;增产效应及经济效益分析。

教法建议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1.分析大量必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的关系;2.具例说明作物缺氮磷钾的主要症状;3.基肥、种肥、追肥施肥方案的制定;4.肥料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分析。

第九章氮素营养与氮肥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铵态氮与硝态氮的营养特点、同化过程的异同点给予说明;2.学生能具例说明作物缺氮的主要症状;3.学生能分析超量施用氮肥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危害;4.学生能根据不同氮肥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施用技术。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氮素营养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作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营养特点;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症状及其丰缺指标。

第二节土壤中氮素及其转化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及其质量分数;土壤中氮的形态;土壤中氮的转化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