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绪论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绪论课件


经济: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如兴 修水利,招集逃亡,鼓励垦荒,军民屯 田,禁占民地为牧地,限制抑良为奴,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元代还比较注重 发展手工业、丝织业、棉织业、陶瓷业、 印刷业比前代都有进步。货币的统一和 纸币的大量发行,南北大运河的重新开 凿,海运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扩大,更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呈现 出了相当繁荣的局面。
后期,主要作家有萨都剌、杨维桢、 高启、顾瑛、王冕。一个方面是诗 中富于世俗生活的情调,他们讴歌 城市的繁荣或人生的享乐,反映了 新兴市民阶层乐观、进取的精神。 另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元代文学
第1讲
第一章 绪论
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自成吉思汗在漠 北统一各蒙古部 落、建立大蒙古 国(1206),至 蒙古王朝灭金、 统一北方 (1234),为第 一阶段;
由此至蒙古 大军占领南 宋都城临安 (1276), 即蒙古人统 治中国北方 的时期,为 第二阶段;
由此至元顺帝退 出大都(今北 京)、明王朝建 立(1368),即 元王朝统治整个 中国的时期,为 第三阶段。
政治 (1)“尊用汉法” ,建立了一定自
主权的行中书省 。 《易》“大哉乾元”
行省制度:渊源于魏晋的行台,“台”指在 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在之地设立临 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北朝、隋和唐初,都曾置行台(或称行台尚 书省)于外州以行使尚书省职权,亦设尚书 令、仆射、尚书、丞、郎等官,但不必皆备。 如任职者权大位高,则称大行台。因军事需 要而设的临时机构,唐太宗以后取消这种建 置。元代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 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 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 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 派出机构。
南戏:又名温州杂剧,它的曲调由宋词、 唱赚和民间小曲综合发展形成,在表演 艺术上以民间歌舞戏为基础,间受宋杂 剧的影响。流 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南戏的体制特 点是比较自由灵活,一本戏的出数可长 可短,无严格的宫调要求。“四大南戏”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 《杀狗记》,“荆刘拜杀”
元代以前的话本留存不多,讲史家的话本一 般称作“平话”,如《五代史平话》、《全 相平话》;小说家的话本多称作“小说”, 如元刻本《新编红白蜘蛛小说》(现存残页) 和清平山堂刻本的《六十家小说》。还有称 作“诗话”的,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话本本来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往往只 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 通俗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 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人摹 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 为“拟话本”;讲史类的作品则称为“演 义”。
元诗:元诗大致可以分为前、中、 后三个时期。
前期包括蒙古王朝之初至元大德 之前,不过实际上主要是指元世 祖忽必烈统治北方和进而统一全 国的三十多年,主要作家有戴表 元、郝经、刘因、仇远、赵孟頫 等。笼罩着时代的浓重的悲哀
中期约在大德至天历间,代表作家 为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四人, 并称“元诗四大家 。以盛唐诗风 作为典范,主观上想制作与当时社 会相适应的所谓盛世之音,其中包 含着一种伦理价值回归的倾向。
黄 道 婆 雕 像
真 人 画 像
黄 道 婆 墓
元 大 都 遗 址
文化:废除科举考试,知识分子地位 低下。
姚燧: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禁 卫军,轮流值宿守卫之意),一由儒, 一由吏。
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 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三教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玉皇大帝), 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 八举九解元
(2)奉行民族压迫政策 四等人制:蒙古、色目、汉人和南 人 ,不平等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任用官吏方面。 ②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 ③对汉人、南人进行严密的军事防 制。
(3)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 野,民不聊生。
叶子奇 《草木子》说:“元朝末年, 官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 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 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 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 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 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 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 漫不知忠君爱民之为何事也。”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 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 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 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 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吸收了诸 宫调等讲唱文学的特点,并以北曲为声 调的的新兴文艺,是以一种曲调与科白 相结合,通过歌唱、念白、舞蹈和音乐 伴奏来表演一个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杂剧属戏剧。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 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 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 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散曲:元代盛行的新体诗,分小 令和套曲两种样式。散曲属诗歌。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套曲,又称 “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 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 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பைடு நூலகம்声”。
元杂剧一般以大德年间(1297—1307) 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元杂剧高 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 可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等是元杂剧前期最重要的作家。后期明 显不如前期,但有些作品的思想与艺术 具有时代与地域的特色,如秦简夫的 《东堂老》就是一例。其他重要作家有 郑光祖、乔吉等。
话本 说话艺人的底本。话本起源于唐代人 的“说话”,也称作“话”, 话本(见宋元 话本)在宋代逐渐盛行,开始有刻本流传。 话本一般指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 本,但傀儡戏、 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 也称作话本(据《都城纪胜》及《西厢记诸 宫调》)。后来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话本而 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为话本。又有人只把 小说家的底本称作话本。话本多数以叙说为 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也有以唱词为主的。 明代人则称为评话或词话。
相关主题